题字:何开鑫 中国书协草书专委会委员

主办:川报集团驻自贡办事处

           自贡市作家协会

           自贡市微型小说学会   

           自贡盐商文化研究会



自贡文苑


福源灏:川南民居珍品的文化底蕴


刘建斌


著名史学家贾大泉主编的《四川历史词典》,所列“蜀中文学八大家”,富顺即有两位入选,一是刘光第,一是陈崇哲。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广为县人熟知,但陈崇哲却鲜为人知。出于对陈崇哲在富顺本土文化史的重大成就的探究,笔者无数次走进东湖街道棬坝村福源灏民居。

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福源灏民居在建筑形制、文化内涵意义上,就是富顺人的“乔家大院”。福源灏原名凤凰庄,占地面积5252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时期。嘉庆初,貤赠奉政大夫陈宏泽由资中银山镇迁居狮子场陶家溪,经营商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巨富。他出巨资将在一邓姓人家手里购下福源灏宅第并迁居于此。所谓貤赠奉政大夫,其实是身故之后因子孙功名而追赠的一种五品文职散官。可以想见,陈宏泽有钱有闲尚无官场地位,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一定是他不二的选择。

陈宏泽育有四子,分别为:新隆、新仁、新宪、新斗。除三子新宪早亡,其余三子都是商界响当当的人物。长子新隆开办的福隆号、次子新仁开办的福星号和四子新斗开办的福源号,被称为狮子场商业三大宝号。其中,开办福星号的陈新仁即是陈崇哲的曾祖。陈新斗之子陈兆贤,自1875年至1892年间,先后进行过两次改扩建。改建后的福源灏民居,整体建筑呈长方形,分前院、正院、左侧院、右侧院、新花厅等五个大院。主要建筑有大门、正厅、过厅、厢房、花厅、戏楼。整个建筑面阔95米、纵深59米,有房舍99间、天井48个、64条阴沟。其间廊道纵横、门栏重重、照壁垒垒,花园、池塘、亭榭相映,木雕、石刻遍布整个建筑。为求子孙具有灏博学识,如同绕宅水势,灏瀚书海,故将福源号更名为福源灏。可以说,如此规模浩大、风格典型、保存完整的清代中期民宅,在川南是不多见的,谓其珍品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正如福源灏前厅二门条石左右石坊门联“文梓瑞芝秀挺嘉图,霞縠烟缬光照曲门”所愿,以陈崇哲为代表,陈氏家族由此开始人才辈出。陈崇哲,字元叡,又字紫垣,清咸丰癸丑年(1853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叙州府富顺县狮市镇黎花湾,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科优贡,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官秀山县训导。单从仕途而言,陈崇哲仅从七品文化官员,并不显赫。但是,他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教育上取得的成就,则是今人推崇的主要原因。

同治十五年(1876年),四川尊经书院面向全省招收首批学生100余名,其中川南富顺有三人同时入读,这三个人是:18岁的刘光第、20岁的宋育仁和24岁的陈崇哲。陈崇哲在尊经书院时已经享有文名,光绪八年(1882年),时称“英雄锐哲”“尊经四杰”的名山吴之英、绵竹杨锐、德阳刘子雄和富顺陈崇哲被学政考选为“优贡”入太学,次年七月初三,陈崇哲与其他47名优贡一起经朝考后在养心殿朝见光绪皇帝(是为大挑)。陈崇哲中二等第二十四名,奉旨以教职用,任秀山县训导。两年后,陈崇哲中举,因病辞官回乡开始以研究经学和教书育人为业。陈崇哲一生著述甚多,编著有《仪礼士丧虞器服释证》四卷、《礼表》二卷、《古今文尚书篇目表》一卷、《馈食仪节》一卷、《八代文章志》二十卷、《江汉源流考》二卷、《蜀历代文学赞》二卷、《春荑阁诗集》四卷、《春荑阁文集》七卷。又有《春荑阁词》一卷,宋育仁为之序。此外,他还曾为“西蜀四大家”及“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明代进士,四川富顺人)作传,并载入清版《熊南沙先生文集》。

最值一提的是,陈崇哲与乡人、江阳书院院长简伯璋(简燊)共同编著的《八代文粹》。这是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全书计一千三百家、二百二十卷,作序者为著名经史学家、也是陈崇哲在尊经书院时的授业师大儒王闿运。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福源灏民居荫庇下,陈氏家学源远流长。陈崇哲的父亲陈庆华,亦即陈宏泽的曾孙,是候选同知,诰封奉政大夫;陈庆华之外,另有入读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监生四人(庆宗、庆余、庆绶、庆科),同时还有两人担任过教育官员(陈庆升为黔江县教谕,陈庆地为邻水县教谕)。陈崇哲的兄弟陈崇善,世居乡里,端方谨言,任里长20余载,“人无怨者,戊子戊戌水灾出私蓄按丁散粥,父病不解衣至数十夜,兄崇哲患病延医购药费至千余金。”(见民国20年版《富顺县志》);儿子陈嘉诵和陈荀若,是民国20年版《富顺县志》的编撰。陈嘉诵与叔父陈崇憼还在陈崇哲的支持下,东渡日本留学。

陈崇哲去世后,名山吴之英痛失挚友知己,作《哭陈崇哲》一文以祭奠。《巴蜀全书》对陈崇哲作出的评价是:“治经谨严,勤学深思,才藻富丽,诗文俱佳,诗五言宗《文选》,七言步武唐人,文则追踪魏晋。尤重躬行,以孝友称著。”

文化底蕴深厚的福源灏民居,从康熙年间始建,到陈氏家族居此人才辈出,屋檐下演绎了一段富顺历史文化近300年的繁荣景象。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富顺县法院迁此办公,1949年10月,国民党21军146师、147师先后驻扎福源灏。富顺解放后,东山乡政府在此办公。1954年,富顺县第二初级中学(原平澜中学)从邓井关迁此办学。学校培育人才传播文化的功能正好与清代中晚期这所宅第曾经的诗书继世的理想高度契合。后,福源灏校名及建制几经变更,最终于2013年,因新校区落成而迁出福源灏,60多年的办学史宣告结束,福源灏民居又重新回归宁静,默默守护着富顺曾经的文化记忆。



刘建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富顺县文旅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富顺县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