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山峦环绕,塘面碧波荡漾,山泉水流淌下的鱼塘,成群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来回游动……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鼎山镇清泉村,一幅村落与鱼池共生、人与鱼相伴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打开,一条条泉水鱼“游”出了一条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曾经的清泉村距离城市中心大约70公里,处于“三山夹两沟”“地狭多涝”的地理劣势。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村无产业、增收无来源、发展无引领的“三无”山区村一度成为贫困村。
从昔日的贫穷落后,到如今的“诗和远方”。该村蝶变缘何而来?经过记者现场探寻,清泉村振兴发展的密码聚焦在“兵支书”陈仕勇身上……
回报桑梓 退伍军人返乡创业
1982年出生的陈仕勇,是土生土长的清泉村人。2001年12月入伍,在西藏拉萨海拔高达4000余米的高原开启了4年艰辛的军旅生涯。
“睡觉风在耳畔吼,吃饭沙往碗里吹,训练冰雪地里滚……”说起10多年前的军营生活,陈仕勇还是有说不完的话。1400余天的军营锻炼,不仅锻造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人素养,还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转业后,陈仕勇到北京创业,经过十来年的打拼,成了清泉村“小有名气”的老板。
“想为家乡的发展做点实事,想帮村民摆脱贫困。”逢年过节,陈仕勇回到家乡看到村子落后的面貌心酸不已,想回家乡干一番事业的想法也愈来愈强烈。
当陈仕勇把这一想法说出来时,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你才30多岁,在大城市发展多好,放着北京好好的工作不干,非要到村里当个‘跑腿的’?”
“几任村干部都没把村子变啥样,你非要逞能?”亲人得知消息后纷纷劝说他。
面对亲朋好友的质疑,也曾在内心犹豫过的陈仕勇并没有退缩,毅然辞去在北京的高薪工作,带着全部积蓄返乡创业。2016年11月,陈仕勇辞去工作回村,被选入村“两委”班子。2017年,清泉村“两委”换届,他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当过兵的人做事就是有魄力!”村民们纷纷赞扬他,“胆子大,敢于尝试新东西,不管是搞养殖还是种地,只要对村子有好处,他就毫不犹豫地干起来。”
发展水产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上任后,陈仕勇便与村“两委”成员一起,深入走访村民家庭,倾听乡亲们的心声和对村庄发展的建议,科学研判清泉村的资源优势和潜在劣势。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充分利用清泉村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水产养殖,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合理开发‘荒滩河’,既可有效治理洪涝灾害,又能够发展集体经济。”陈仕勇介绍。通过前期调研分析,凭借清泉村丰富的水资源,陈仕勇制定了“两库一坝多塘”的千亩生态水产养殖3年规划。清泉村致富的“山门”打开了,清泉村的党员、干部、群众的“脑门”也就跟着打开了。
万事开头难,陈仕勇上任不久,一场“暴风雨”就压得他透不过气来。由于之前引进的项目未能如期完成,导致村民30多万元的土地流转费无法及时支付,涉及100多户近500人,每天都有大批人上门讨债。面对这些千头万绪的矛盾,让他一度迷茫,甚至动摇了发展产业的信心。
“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要改变这个现状!”吃过苦,不服输的军人那股子血性涌上心头,陈仕勇暗下决心,一定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说干就干,他拿出自己多年在外务工的全部积蓄,并动员其他村干部及党员共同筹集了50余万元的资金,2017年5月,石河堰拦河大坝建成并成功蓄水,开辟了水产养殖致富的主战场。当年,不仅为村集体创收20余万元,还让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产业分红的甜头。
“陈仕勇几乎每天都亲自参与养鱼和清理鱼塘的工作,即便是深夜下着倾盆大雨,他也会坚守在鱼塘旁的工棚里。”他的这份执着与努力,让村民们赞不绝口,“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吃得苦中苦!”在党员干部和养殖大户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村民都参与到水产养殖发展中。
“我们马上要打捞一批1000多斤的草鱼到市场上去卖。”养殖大户牛军一脸喜悦,“现在不仅日子过得好了,村里的环境也好了。”
陈仕勇带领村民致富的7年时间里,清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清泉村的水产养殖面积达1000余亩,年产成鱼超过15万斤,综合收入达400余万元,村集体留存发展资金突破100万元,家家户户有分红,为村民们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
回引人才 为乡村振兴聚合力量
陈仕勇深知,单打独斗不利于发展,乡村振兴需要的是一支团结有力的队伍,需要更多的青年才俊共同参与。在积极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他格外重视吸引家乡的人才回归,致力于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他总是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回家乡发展,甚至还跑到北京来找了我几次。”谈起返乡的往事,王浩笑着说,“清泉村是我的‘根’,也需要我们去建设家乡。”
“只有乡亲们都富了,我才真正开心!”陈仕勇坦言,“我希望能够让在外的老乡们看到清泉村的发展变化,吸引他们回到家乡,把在外闯荡的干劲带回家乡,共同推动这里的发展。”
六年来,陈仕勇成功回引了王浩、陈鹏等30多名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他们共同集资修建了钟家湾和陈家湖水库,开发了村域的河滩荒地,建设了200余亩的村集体自主产权水产养殖基地。2018年,该基地实现了8万元的收入,为村集体经济赚取了宝贵的“第一桶金”,也为边远山村找到了发展集体经济的“金钥匙”。
人回引,钱回流,为清泉村发展注入了活力。该村进一步整合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等共计110万元,持续挖掘河滩闲置土地资源,自主建设经营了40个羊肚菌大棚,占地30亩,年产鲜菇1.2万斤,实现了13万元的经营收入。此外,还发展了120余亩优质水果园,种植了爱媛、圆黄梨等果树1500余株,目前长势喜人,预计明年正式投产。
“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丰富产品种类。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休闲垂钓等文旅融合项目,形成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对于清泉村未来的发展,陈仕勇信心满怀。
一声声赞扬,一笔笔效益,一桩桩共同致富的事例,生动描绘了清泉村“户户增收有项目,人人致富有门路”的幸福生活。清泉村先后荣获“乡村振兴示范村”“第二批四川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来源丨农民日报客户端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