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这里的冷水资源条件比我预想中还要好,正在试投产,目前鱼苗生长良好。”11月7日上午,在2000米海拔的甲米村,“万千气象看四川”媒体采访团见到了朱旭波,他在这里建起了阿坝州首个规模化高原冷水鱼养殖基地。

朱旭波是四川冷水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在重庆养了5年冷水鱼。去年,他在理县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的吸引下,来到当地投资建设了该养殖基地。目前,该养殖基地已投入首批鱼苗,阿坝高原冷水鱼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冷水资源禀赋更足

靠近水源上游、年均水温9-10℃

当前,四川已形成“一核三带”分布格局,即以雅安、成都为核心,以绵阳、德阳、广元为主,以乐山、凉山、攀枝花为主,以眉山、宜宾、泸州为主的3条冷水鱼产业带。

在阿坝发展冷水鱼,有何优势?

“这里的水温更低,水质条件更好,养殖的冷水鱼肉质更好。”朱旭波用一组数据解开了记者疑惑,这里年均水温9-10℃,这段时间水温基本在这个区间。冬天最低水温只有1-2℃。“更低的水温,让冷水鱼类生长更加缓慢,在四川其它冷水鱼产区,冷水鱼从鱼卵到成鱼,生长周期接近24个月,而在甲米村,要延长至36个月。”

生长周期越长,意味着养殖成本更高。对此,朱旭波早已权衡利弊,相较于短期市场利益,更看重长远品牌效益,“尽管短期成本高了,但这样养出来的鱼肉质更加紧实,品质更高。比如鳟鱼,在一定范围内,水温越低,其肉质中脂肪更加饱满,口感更受消费者喜欢。”

这也正是朱旭波选择从重庆来到甲米村发展冷水鱼的原因。他坦言,经过3年多的水质监测,他发现这里的水资源条件远超预想。“相当于直接用雪山融化的雪水来养鱼。”

踏入养殖基地,雪山下,50个长方形高标准养殖池随山势呈阶梯式排列,清澈的冷泉水在池底潺潺流动,虹鳟鱼、鲑鱼、鲟鱼等冷水鱼在其中自在游动。朱旭波说:“冷水鱼的生长依赖于优质的水质和环境,通过控制闸门,水池里的水每30-60分钟可以更换一次。”与此同时,对养殖水体以及排水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取水和排水水质的安全和稳定。

带动村民发展

打造可复制的冷水鱼产业模板

仅用了一年时间,一个拥有50口养殖池,近8000平方米水面,年产20万斤冷水鱼的规模化冷水鱼养殖基地便初具雏形。这是甲米村支部书记苟伟没想到的事情,“以前是几家几户,挖一口小池塘来养鱼,冷水鱼的品种和养殖技术都不规范。”

有了冷水鱼产业,甲米村产业振兴就有了新抓手。薛城镇党委书记雷浩很看好甲米村冷水鱼产业发展,他认为,冷水鱼产业是一项牵引性、带动性的产业,对甲米村有着多重利好。通过农旅融合、土地租赁以及分红,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村民带来增收。同时,通过加强产业配套,还能提升和改善人居环境。

据了解,甲米村坚持“支部引领、企业合作、群众参与、集体增收”原则,支部带头发动群众恢复36亩水毁地,并签订4万元/年,每5年递增5000元,租期30年的土地流转协议,变废为宝实现集体土地增收。同时,协商建立带贫富农机制,通过优先招聘困难家庭人员就业务工,开发河道水质管理维护岗位,制定本地农户购买冷水鱼低价机制,帮助脱贫户增收,让大多数老百姓能够搭上“冷水鱼”产业发展的“顺风车”。

在该养殖池建设期间,甲米村村民芶文虎在这里谋了一份建筑工的工作,“我在这工作了3个月,每个月6000多元。这里离家近,在这里就业很好。”

对于甲米村冷水鱼产业发展,朱旭波这样展望,未来要进行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一产上,确保水质稳定可靠,实现年产优质冷水鱼20万至30万斤,年繁育冷水鱼苗100万尾;二产上,延长产业链,发展水产品初加工产业,力争成为全州乃至全省冷水鱼产业链最全、配套能力最强、产值最高的基地之一;三产上,以养殖基地为核心,打造以“鱼”为主题的特色民宿,推动农旅、体旅、药旅融合发展。“希望打造一个样板,在三州同样海拔高度且有冷水资源的地区,也能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