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笃勇
十月的陕北,塬上已少了绿意,持续高温的天气也令今年的桂花树迟迟开不了花。但峁梁上如白云移动的羊群,田地里青黄叶子掩露的玉米棒,沟壑畔旱地小米弯腰沉坠的谷穗,以及房前屋后挂在树上和掉落地面的红枣,无不还在洋溢着收获季节的暖意。
就在黄土高原这坦荡舒缓、犹如一幅暖色油画的时节里,我来到陕西省清涧县石咀驿镇的王家堡村——路遥从出生到上小学前生活与成长的地方,实地走进他的世界,阅读他的人生。
路遥故居,位于210国道西侧,依山峁而建的院落呈现一排破旧的窑洞,院内院外散落着几棵枣树,门前杂草依稀,野花闪现,石碾和磨盘搁置墙角。如今人去屋空,一切仿佛皆已归于沉寂,融入黄土大地。
从路遥故居返回,走过跨越国道的人行天桥,在东侧宽阔处,矗立起路遥纪念馆。纪念馆中西合璧,通体白色,三角形房顶,有欧式廊道和罗马石柱,窗户和两边的花格房棱保留陕北窑洞的风格。馆门一侧立有路遥察观世界体味人生的汉白玉塑像,馆前场地中央则昂扬着一头奋蹄的拓荒牛,正拖拽着路遥的两部名著《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砥砺前行。拓荒牛那高昂头颅张扬力量,不服输、不退缩、不妥协的意志形象,再现着路遥以笔为犁耕耘文坛的精神气概,叙说着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铮铮誓言。
走进宽敞明亮的展厅,赫然展现眼前的是路遥“思考者”的雕像,沉静睿智,令人肃然,而他的半身铜像则在庄重中显示出安详的神态。在二楼展厅,还塑有路遥的两尊真身蜡像,一个是他身披大衣站立、双手环抱夹烟凝视的身姿,一个是他独坐一隅、俯视土地苦闷思索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到“惊”人的程度。
纪念馆展厅分为“苦难的日子”“山花时代”“大学生活”“辉煌人生”“平凡的世界”“永远的怀念”六个部分,共展出和收藏路遥生前生活用品、手稿、信函、照片、影像视频等珍贵实物及资料600余件,真实地诠释了路遥的创作历程。展厅不但荟萃了路遥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文学作品,还复现了他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时查阅报刊资料、到铜川陈家山煤矿体验生活时与矿工同吃住同劳动等等经历,引人思考和铭记。
参访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路遥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烟,陪伴他的就是大葱,这一点,也如湖南人爱吃辣椒一个道理吗?当然,延展开去,就路遥短暂而闪亮的生命而言,陪伴他的,还有物质贫穷、精神苦难和创作的艰辛寂寞。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主题宏大,气势浩渺,故事内涵丰富而深刻。它之所以影响了千万中国人,至今还是高校借阅量突出的图书,我总以为,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艺术与审美的真实。以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等为代表的一众人物形象,犹如一盏盏指路的明灯,真实和真性地引导着人们如何对待家庭、事业和苦难,如何积极向上地支撑起自己的人生,并进而懂得“平凡的世界会创造出不平凡的事业”这样的道理。可以说,小说《平凡的世界》质朴的语言里,每一个文字都燃烧着真诚与热血,最终汇聚成一部深刻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巨变背景下,普通人唱响不平凡命运交响曲的鸿篇巨制,也彰显出作者路遥博大的理想胸襟,和无尽的悲悯情怀。
路遥英年早逝,无疑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大损失,恰如作家贾平凹所说:路遥就像是夸父,倒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但在我心目中,路遥这位文学的夸父,没有倒——他屹立着。
临离开时,深蓝高远的天空下,黄土大地愈发显得厚重,富有生机和韧性。在一种于苦难中上扬的苍凉智慧里,我想起了路遥曾经说过的话,“我这辈子是离不开这个地方了,每看到干涸的土地上冒出一根草芽,开出一朵鲜花,我都能激动得泪流满面!”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