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久文
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调整和变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任务,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和调整。系统思维在改革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改革需要全面考虑各个领域和层面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次,还要求在改革过程中注重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建设。改革措施的联动性和预见性也是系统思维的重要体现,各项改革措施之间需要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合力。
抓好改革这项系统工程,要深刻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阐明的四对关系。
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进一步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好发挥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积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法治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为改革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在我国现行有效的300余件法律中,属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制定的法律有78件,包括民法典这样分量重、块头大的立法。对300余件法律中的140余部法律先后累计修改330余件次,修法的力度非常之大。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坚持改革和法治双轮驱动、协调推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改革和法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的推动,改革的深化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和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要以改革之力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体制机制,解决好法治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好维护公平正义、护航经济社会发展。法治为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保驾护航,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就要求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使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需要法治护航。只有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破是手段,立是目的。破与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事物变革创新的一对辩证关系。“破”代表着破除与变革,是对旧有思想观念、体系或旧有制度的批判和否定;“立”代表着建立与巩固,是指在社会实践的不断探索中寻找新思路、确立新制度、形成新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进入深水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把“先立后破”作为深化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法。立新发展格局,破传统路径依赖;立新发展理念,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供需结构性失衡等等,这些战略举措都鲜明地体现了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科学导向。
在改革过程中,破旧立新是不可或缺的、辩证的环节。首先需要确立改革的大目标,破除旧的体制机制,只有清除阻碍发展的旧障碍,才能为新制度新政策的实施创造条件。破旧立新的方法需要科学合理,既要敢于突破,又要确保社会稳定和秩序。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制度的衔接和过渡,避免因改革措施过于激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在实际操作中,破旧立新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在推动破旧立新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持社会稳定,避免“一刀切”的做法,确保改革措施的循序渐进。
“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应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发力点和突破口,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越需要统筹好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对外开放不仅引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也为国内改革提供了外部动力。例如,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和法律法规的改革,适应了国际规则和标准的挑战。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和技术水平,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外开放还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改革内部机制,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创造了更开放的市场环境,吸引了更多外资和技术。通过简化审批流程,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通过改革金融体系,放宽资本市场准入,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提高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通过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例如,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中,通过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了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水平,营造了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和高端人才,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改革和创新海关监管模式,提高了通关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排名中,位次逐步提升。要进一步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才能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和高质量发展。
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部署是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制定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路线图,有助于统一思想和行动,确保各项改革措施有序进行。
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复杂尖锐,只有在抓落实上下更大功夫,才能克服种种阻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求真务实抓落实。在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影响改革系统集成的“堵点”和“卡点”,坚持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科学制定改革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明确各项改革实施主体和责任。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多向人民、向实践问计问策,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抓好落实。
敢作善为抓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政府和部门可能会遇到各种障碍,如利益冲突、执行力度不足等。例如,在环保政策的执行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地方经济利益,对企业的环保监管不到位,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为了提升政策执行力,需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通过加强环保督察,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提高环保政策的执行力。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将改革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增强了地方政府和部门的责任感和执行力。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了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执行力,确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落实策略,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勇于作为、善于作为、持续作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网友42295 2024-11-09
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镜子2076353 2024-11-09
真抓实干才能兴邦
川观网友4f3f92 2024-11-09
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