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财政政策精准把握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脉搏,充分彰显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在政策理念、财政收支与风险防控等方面展现出系统性改革的战略定力与创新突破。


马海涛

2025年的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精准把握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脉搏,充分彰显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在政策理念、财政收支与风险防控等方面展现出系统性改革的战略定力与创新突破。

政策理念转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表现为赤字与举债规模相较以往都出现较大幅度提升。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更加积极”,这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基调的首次变化,不仅体现了政策工具与政策力度的调整,更彰显了政府对财政赤字和债务空间的科学把控,标志着政策理念进一步突破短期年度预算平衡的思维定式,有利于进一步拓宽财政政策空间,充分发挥其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作用。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同时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赤字与举债规模相较以往都出现较大幅度提升,这不仅体现了政策工具的调整与政策力度的加强,更标志着政策理念进一步突破短期年度预算平衡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作用。二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重点包括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积极创新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关键制度,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与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等。三是强调政策协同配合,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中央注重打好政策“组合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这一举措将显著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支持有效需求扩大和经济结构调整,体现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

收入结构转型。财政部《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呈现出“总量稳、结构优、风险控”的总体格局,在收入端、支出端与风险防控端展现出系统性改革的战略定力与创新突破。税收收入增速的缓步换挡与非税收入的动能提升形成互补。在预算报告中,部分税种收入下降较多,非税收入44730.11亿元,增长25.4%,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加较多。这种调整既反映减税降费政策对市场主体的持续让利,也体现政府盘活存量资源、强化非税征管的治理效能,未来财政收入基础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培育新税源与优化税制设计来夯实。

支出结构优化。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科技投入的持续加码与农林水支出的强势增长形成“创新驱动”与“底线保障”的双轮驱动,即通过强化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能级跃升,又以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为抓手筑牢发展根基。而社会保障支出的稳健扩张强化了民生兜底功能,凸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导向。

债务风险防控。中央通过扩大赤字与化解地方债务的协同策略,形成了“化债+管债”的双重管理机制。2025年赤字率安排为4%,对应财政赤字额度5.66万亿元,较上年提升1.6万亿元,并计划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和4.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这一安排在拉动投资方面发挥着直接且有效的作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与专项债工具的灵活配比,既为重大战略项目注入流动性,又通过债务置换腾挪政策空间,特别是隐性债务增量控制与融资平台转型的制度设计,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筑牢了“防火墙”。

在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央的战略部署重点保障民生、稳定就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发展,今年的财政政策深刻体现了对时代发展脉搏的精准把握与对经济社会需求的系统性回应。

一是民生领域,聚焦医疗卫生与就业两大核心,充分体现“人民至上”理念。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机制,系统性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每人每年99元,筑牢群众健康防线。就业方面,政策以稳岗扩岗与技能提升双轮驱动,通过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措施,拓宽重点群体就业渠道,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劳动力供给与产业升级适配。构建技能导向薪酬制度,激发劳动者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既织密民生保障网,又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彰显政策温度与实效。

二是科技创新领域,注重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央财政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安排118.78亿元推动制造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技术攻关。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2000亿元用于支持设备更新,同时推动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通过提升品质和结构优化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升级与品牌建设,增强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是绿色发展领域,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经济转型。系统性推进绿色技术和低碳项目,通过完善政策标准、实施示范工程等举措推动能源转型和资源高效利用。注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强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的支持。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还通过碳排放统计和碳交易机制建设,有效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加速绿色产业崛起,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总体上,2025年财政政策在扩大有效投资的同时优化财政资源供给,既精准回应了经济运行面临的短期挑战,又着眼于解决中长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