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泸州市江阳区的鲥鱼智能繁养殖生态工厂正式投运。
川观新闻记者 赵荣昌 江阳区融媒体中心 张红
鲥(shí)鱼,位列长江三鲜之首,因其鲜美口感和药用价值,从明代起就一直是宫廷贡品。
它对生长环境“很挑剔”——需要生活在清澈、无污染的水域中,水温不能低于7℃;需要放音乐来缓解鲥鱼的紧张情绪,且对声音的分贝也有要求;甚至饲养员不能穿红色衣服,否则会影响鱼儿生长。
“这种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增加了养殖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全国愿意养殖的并不多。”近年来,“中国鲥鱼养殖之父”、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刘青华团队一直在从事鲥鱼的养殖研究工作。
如今,这种难养的鱼类,在泸州有了养殖厂。
近日,位于泸州市江阳区的鲥鱼智能繁养殖生态工厂正式投运。工厂占地面积50亩,包含集约化养殖大棚5个,循环池3个,仿生溪流660米,鲥鱼年饱和产量可达15万尾。目前首批养殖1.5万尾,预计2026年春节上市。
如此“难伺候”的鱼,为何安家江阳区?
“鲥鱼是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养殖要求有比较成熟的水循环系统。”刘青华告诉记者,他和团队沿着长江沿岸寻找了很多地方。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江阳区有这样的产业基础,他便带着团队赶了过来。
刘青华说,江阳区位于北纬29度左右,气候适宜。此外,江阳区的养殖基地四周多泥土和水草,可为鲥鱼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了其生长所需的矿物质、养殖质和微生物等条件。
位于长江之畔的江阳区有着高端渔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近年来,当地按照“水产生态化、集约化、高密度化、生态循环化”的思路建起的养殖基地,很好地解决了鲥鱼养殖对环境“要求严苛”的难题。
去年,江阳区与苏州鱼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健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开展“鲥鱼智能生态养殖及衍生胶原蛋白和卵肽生物医药应用的全产业链开发”,打造高端水产示范项目。全链布局是该项目的亮点,即包括鲥鱼研究、鲥鱼繁殖、鲥鱼养殖、鲥鱼深加工(鲥鱼肽)、鲥鱼肽销售等。
“通过生态循环净化实现尾水零排放,既能降低养殖成本,优化露天养殖环境,又可提高鱼苗适应能力。”刘青华介绍,基地采取的仿生态繁育模式,可模拟自然水质改良,减少养殖用药,有效保护鱼苗生长,重量超过600克/条,达到批量上市标准。
下一步,江阳区还将在泸州市打造鲥鱼全产业链项目鲥鱼研发加工中心,充分发挥鲥鱼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将积极推动鲥鱼保健食品、医美产品、生物医药等开发,不断提升产业效益。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