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破与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事物变革创新的一对辩证关系,蕴含着破立并举、革故鼎新的发展智慧。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这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掌握的重要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述改革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破立并举”。在2022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他深刻指出,“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强调,“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这一形象说法,是对“先立后破”的生动诠释,也是一次语重心长地敲警钟。

统筹破与立,必须找准改革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把握政策调整和推进改革的时度效。但从实际来看,一些地方仍然没有认识到位、把握准确。比如,一些地方脱离实际,搞大破大立,造成盲目地破、冲动地立;有的地方不顾群众利益、不考虑自身条件、不搞调查研究,一味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指示,一破了之;有的地方片面地、静态地推动改革,破得快、立得慢,导致出现空档、断层;一些地方还反映,在推进改革中,有时存在上下破立错位,要么基层好的改革举措难以落实,要么对政策打折执行、推诿扯皮……实践充分证明,对“立什么”“破什么”“如何立”“如何破”心中无数,就极有可能干扰人民群众生活、影响地方发展、削弱改革成色,导致矛盾风险叠加。

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推进到今天,改革进入深水区,垂手可得的果实少了,难啃的“硬骨头”多了,破立之间的关系越趋复杂,更加考验“破”的胆识担当、“立”的能力水平。

面对改革无人区,各个领域、各项工作如何找到路标、明确路径?面对改革的具体落实,怎样斟酌损益、平衡利弊?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宜过于激进,也不能急转弯,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立与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比如,关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能拔苗助长,或仓促放弃传统产业、盲目大干快上,不然极有可能导致原先的产业链断裂、新的产业链建不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新征程上,我们切勿“只破不立”“未立先破”“立而不破”,而是要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把该立的积极主动立起来,该破的在立的基础上及时破,才能推动改革在“得其法”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内容之多、要求之高、任务之重,于四川而言,处理好改革发展的破与立,是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审视自身,四川总体上仍然属于欠发达省份,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异常繁重,还需要在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方面,着力处理好破和立的关系。破就破到堵点、立就立到深处,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把准改革的战略重点和优先方向,合理安排改革举措的先后顺序、节奏时机,促进各方面工作高质量发展,才能在破和立中见发展实效、出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