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宋广玉
种好“微专业”这块“试验田”
新闻背景
漫步于周末的大学校园,不时看到仍有教师在授课。这正是风靡学术圈的“微专业”。继2020年山东大学探索建设面向全校招生的第一批17个微专业以来,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试点办起了微专业。微专业开设的课程数一般是5—8门,时间通常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或者周末,总计学分一般为15—20分。与辅修专业不同,它通常不授予学位,但学生修完后可以获得相应证书。
南报评
“微专业”一般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具有“小而精、跨学科、灵活”等特点。一方面,高校面向社会提供微专业等类别的非学历教育资源,是为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作贡献的路径之一;另一方面,微专业的设立由高校主导,设置、管理、运行都比较灵活,是不少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是近年来高校调整专业的一个方向。高校在培育建设新的本科专业之前,可以通过运行微专业打磨骨干课程、锻炼教师团队,并在此基础上设立新专业。从现有情况看,微专业更加紧密关联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特定的新兴交叉领域或前沿方向,比如“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大模型”“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等。种好“微专业”这块“试验田”,高校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的需求,在注重应用性的同时,“向宽”“向深”发展,让教师、学生、校企合作等教育元素和教育资源融入其中,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
考研报名禁用“海马体”照片?不妨给证件照立个标准
新闻背景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2025年考研网上报名系统中,辽宁抚顺报考点禁止使用海马体照片作为准考证照片。中国传媒大学报考点也发布相关公告,明确表示“请勿使用‘海马体’照片”。
南报评
所谓“海马体”照片,通常是指经过专业摄影机构精心拍摄并后期修饰的照片。“海马体”照片之所以被禁用,是因为一些人拍摄的“海马体”照片,美化成分较多,与本人实际相貌差异较大。不过,并不是所有“海马体”照片都存在上述情况,大多数“海马体”照片只是比普通证件照好看一点而已。这也是“海马体”照片备受欢迎的一个原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证件照这件事上,包括身份证、驾驶证、护照、毕业证、学位证、学生证等所使用的照片,似乎很少有人自觉满意的。于是,“海马体”照片也就有了市场。如今,一些地方或机构提出禁用“海马体”照片,这一做法并无问题;但在禁用“海马体”的同时,不妨给证件照立个标准,既让其符合各种考试、办证、入职等证件照的要求,也能更好满足人们爱美的需求。有了这个标准,将来在拍摄证件照时,既能真实还原拍照者的形象,也能够尽量美观好看,既不至于因为过于美化而让证件照无法使用,也不会因为证件照太过难看而羞于示人。
“8个瑞士卷怎么分”?别让鸡毛蒜皮浪费公共资源
新闻背景
“8个瑞士卷怎么分?”近日,相关词条冲上了微博热搜。
据报道,这个话题源自一名全职妈妈在网上发布的视频:家里买了一盒瑞士卷,总共8个,女儿吃了2个,儿子吃了2个,老公吃了2个。夜深孩子们都睡了以后,她拿出剩下的2个瑞士卷自己吃,还没进嘴里,就遭到老公的批评,理由是家长应多以身作则,多吃正餐少吃零食,而且如果妈妈吃了,孩子就没得吃了。视频发出后,有网友顺势“拷问”起自己的老公;也有网友怀疑是“剧本”,纯粹为了博取流量。目前,当事博主已删除视频。
南报评
一件普通的家庭琐事,却在网络上掀起波澜,让人不禁要问: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吗?
首先,事件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真假难辨的新闻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为了博取眼球而刻意编造的故事。这起“瑞士卷风波”也有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游戏。退一步讲,即便视频记录内容是真实发生的,也只是女子单方面的陈述,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让我们了解整个前因后果和事件细节。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断定谁对谁错,更不能轻易作出价值判断。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样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可以通过家庭内部的沟通和协商来解决,不应放在公共舆论场上讨论,因为争来争去,最后只会是一地鸡毛。
说到底,“8个瑞士卷怎么分”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它既没有实际意义,也不值得社会投入精力和资源去关注。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对信息的筛选和甄别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独立思考。
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南报8点评”栏目,每个工作日早8点上新,为您点评最新、最热的新闻时事,履行好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评论的使命担当。内容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宋广玉视频来源:央视网、新华网编辑:朱皓
校对:赵秋辰责编:李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