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在太空遨游13天半的祁门槠叶种茶籽回到了祁门。祁门槠叶种茶籽为何要上天遨游?遨游太空有何价值?未来这些茶籽将作何使用?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祁门县祁红产业发展服务站等多个部门,求解此次茶籽遨游太空之“谜”。
制作祁门红茶的当家树种
“就像蒜头有不同瓣数一样,祁门槠叶种茶籽的粒数也不相同,一般有1粒至4粒种子。”10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祁门红茶集团平里生态示范茶园,这里种植着210余亩祁门槠叶种茶树,此次赴太空遨游的部分茶籽便是取自这里。谈起祁门槠叶种茶籽的外形,茶园管理员黄永刚用蒜头打了一个比方。
茶园管理员黄永刚展示祁门槠叶种茶籽。袁中锋 摄祁门县祁红产业发展服务站负责人耿其明告诉记者,我国的茶树种类有3000余种,其中祁门县有20余种,槠叶种便是其中之一。“槠叶种茶树适应性、抗逆性特别强,尤其是能抗干旱、抗低温。”耿其明说。1984年,祁门槠叶种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良种,编号为“华茶22号”。目前,祁门县共有茶园19万余亩,其中槠叶种种植面积约占七成,是制作祁门红茶的当家品种。“传统槠叶种虽然历史悠久、品质卓越,但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如何培育出高品质、高产量的新品种,是我们县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耿其明说。
天选之“籽”的苍穹之旅
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的茶树育种技术主要以“系统选育”为主,后逐渐向“杂交育种”转变。但是,传统育种方式均存在周期长、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1987年,我国首次开展航天育种,同时也为茶树育种开辟了新途径。在过去的20多年里,普洱茶、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10余种名茶或茶籽曾遨游太空。
今年6月底,获悉实践十九号卫星将开展太空育种实验后,祁门县便积极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项目办公室取得联系,后获准搭载。7月23日、8月27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省祁门红茶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实验项目承接单位,在祁门县的平里镇生态示范茶园、历口镇牯牛降茶园、祁红乡榨里村茶园三地摘取了1000克祁门槠叶种茶籽。9月27日,实践十九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0月11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10月2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项目办公室将在太空遨游过的1000克槠叶种茶籽交还给祁门县。
“云端”归来孕无限可能
“航天育种主要通过太空的微重力、强辐射、交变磁场等综合作用,使植物的种细胞内染色体等发生遗传突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张必桦说,此次航天育种实现了我省茶叶树种空间诱变试验零的突破,有望形成抗病能力更强、品质更优的新品种,对扩大祁门红茶种质资源库、提升茶叶品质具有一定意义。
10月30日,这1000克槠叶种茶籽从北京回到了祁门。接下来,这些茶籽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将交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用于科研实验;另一部分将交给安徽省祁门红茶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用于栽种实验以及科普教育。“在祁红非遗手工坊,我们打造了一个虚拟的太空场景,遨游太空归来的茶籽会漂浮在其中,以此吸引青少年等群体了解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安徽省祁门红茶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姜红说。
祁门红茶初精制一体化5G智能生产线。祁门县委宣传部 供图“‘上天’只是第一步,‘入地’才是关键。”张必桦告诉记者,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将围绕航天育种开展研究,力求培育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更加优质高产高抗的新品种。同时,还将持续深化与国家航天局等单位的合作,促进航天育种成果的落地转化,不断提升祁门红茶乃至徽茶的科技含量与竞争力,助力安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我们将及时发布最新的研究动态与成果。”张必桦表示。祁门红茶是祁门县最大的IP。为推动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祁门县大力推进智慧茶园建设,通过物联网一体化云平台建设,实现茶园管理、水肥和病虫害防治等“一指控”,目前全县共有绿色有机认证茶园2.1万亩。在茶叶加工方面,去年4月28日,首条红茶初精制一体化5G智能生产线投入使用,该套设备将茶叶精制的13道生产工序融合在一条生产线上,实现了从鲜叶到成品茶的全流程不间断作业,生产效率提高20倍以上。
记者:袁中锋
编辑:马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