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2024年10月31日1版)。
通辽市科尔沁区铁路街道枫景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嵌”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对于求职者刘元来说,这个站意义非同寻常。
前不久,该就业服务站站长顾美丽拿到辖区未就业人员名单,给其中的刘元打去电话。几次沟通下来,顾美丽根据刘元对设计专业的兴趣和上班时间自由的需求,为她推荐了一份心仪的工作。
因人施策送岗,让刘元有了工作,也切实感受到“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实效和温暖。
今年,内蒙古将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作为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支撑,着力完善服务措施、扩大服务供给,通过建设布局合理、覆盖全域的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加快形成上下贯通、业务联通、数据融通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推动基层就业服务实现便捷化、精准化、多元化。
在政策落实上出实招。内蒙古印发《关于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的实施意见》,强化服务基层、下沉基层的服务力量,打造便捷高效、辐射到底的信息平台,创新满足基层、适应基层的服务模式。全区各盟市统筹利用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综合商场等各类资源,依托原有零工市场等服务网点,建设一批“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就业驿站、零工驿站等基层就业服务网点,方便企业和劳动者就地就近获得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1291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服务各类群体就业45.03万人次。
额尔古纳市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活动。
“小周,咱们社区二楼就是就业服务站,这边有个人力资源的岗位要不要试一下?”10月18日,在位于通辽市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兴科社区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苏雅拉边打电话边记录求职者的最新动态。
求职墙上张贴着各类招工、求职信息,一旁的资料架上摆满了关于就业培训、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的政策宣传册,为辖区居民、企业提供便捷就业服务。
站点靠着群众建,服务跟着需求走,这是内蒙古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宗旨。自治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兵介绍,全区各盟市综合考虑各地劳动力资源数量、用人单位需求、行业用工特征等因素,分级打造1-4级服务网点,根据网点等级,进行就业政策宣传,开展失业登记、补贴申领、创业指导等业务。比如,乌海市推行“一刻钟社区就业服务圈”,建立“社区+公共就业”服务点,面向全市1.35万失业人员和600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就近办”“多点可办”的便民就业服务。
两个多月来,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成了“训练营”。每晚,社区“技能夜校”的不同课程在此“轮番上阵”,掀起人人学技能的新热潮。
缺乏一技之长、适岗能力弱,是就业困难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内蒙古多地“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瞄准居民需求,引入各类技能培训团队,让居民掌握一技之长,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以往就业服务多限于就业援助,如今基层就业服务供给在不断提升,包含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指导、岗位匹配等,实现了促进就业创业资源力量的整合。
全区各盟市根据劳动力供求情况,分类制定发布“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事项清单”,统一业务流程,推动基层就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依托“大数据+铁脚板”的服务模式,指导基层服务网点开展“点对点”数据调查、信息推送、业务受理等针对性就业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额尔古纳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乔国巍说,额尔古纳市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基层公共就业管理信息平台,功能涵盖流程管控、业务指导、数据填报、电话回访、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和就近派单等,实现各项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该平台运行以来,提供岗位3000个以上,录入8千余条人员动态信息,发布工作信息320条,开展政策解读546次,电话回访5000余人次。
民生所盼,改革所向。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翟瑛珺表示,人社部门将着力以政府“有形手”牵起市场“无形手”,进一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全力以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贡献人社力量。
记者: 梅刚
原标题:《建成1291个就业服务站 为45.03万人次送岗位送服务 内蒙古就业服务着眼群众需求打出组合拳 》
图片来源:额尔古纳市融媒体中心
新媒体呈现:董文喆 杨文娟
编辑:董文喆
校对:孙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