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在美国求学的王明明发现了“海淘客”群体的消费需求,由此开始创业之路。从服务购买海外产品的中国消费者,到服务购买中国产品的海外消费者,她一路见证了跨境电商行业的兴起,也在其中实现了自身业务的转向。
王明明承认,她的创业之路赶上了时代红利,但要把握红利却并非易事。近日,美中电商贸易协会执行会长、风雷集团执行总裁王明明向中国侨网“侨商道”讲述了她的创业之路与行业思考。
“海淘”潮起,开启创业之路
2005年,王明明作为国际留学生前往美国深造。彼时,中国电商行业方兴未艾,新的商业模式逐渐显现,人们的消费开始转向线上。曾经从事过对外贸易相关工作的王明明敏锐地发现了变化中的商机。
“当时人们已经慢慢习惯在互联网上购买商品,其中又有一些以‘白领’群体为代表的消费者热衷于通过‘海淘’转运购买海外的品牌化产品。”发现这一“蓝海”市场的王明明在2010年与团队一起创立了风雷速递公司,通过与北美地区的商业平台合作,为这些消费者提供国际物流服务。
“最初我们只有一个占地700尺(约65平方米)的小仓库和2位留学生员工,就这样开启了创业之路。”王明明回忆说,公司创立之初,每天最多只能接到十几个包裹的订单,随着中国“海淘客”群体的日渐扩大,公司业务量也迎来爆发式增长。
3年后,他们的日均接单量已经达到2万,仓库规模也扩展到3万尺(约2800平方米)。为便利消费者在线下单,他们还摸索搭建了一套云端平台,平台注册用户达到80万个。
激流转向,打通双向“链条”
2015年,王明明与团队探索出了在综合保税区设置集货仓的运营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效、更具性价比的跨境电商服务。与此同时,中国商品也打开美国市场,从中国购买商品运送至美国的“反向海淘”现象开始兴起。
“有熟悉的客户问我,为什么不利用已有的集货仓接收中国商品,服务美国消费者?”客户的疑问点醒了王明明和团队,他们利用前期积累下的物流经验,进行业务转向,开始在美国布局配送中心。
“中国商家完成选品后将货物送到港口,货物经海运抵达美国后,直接进入配送中心仓库。当美国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产生订单,我们就根据订单需求,将货物通过快递配送到客户手中。”王明明介绍,配送中心的角色像是一个“临时中转站”,提高了订单响应效率,有效节约了物流时间。
仓配中心内景。受访者供图
自2015年至2017年,王明明和团队依据美国电商行业情况,在全美布局了6个配送中心、9个仓库点。“结合此前搭建的云端系统,中国的跨境电商商家省去了与美国供应链上各层服务商对接的复杂事务。”王明明表示,这套“无需见面即可完成订单”的系统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长处,企业也随之迎来快速发展。
“自2020年至2022年,我们的仓配中心面积扩大了5倍。”王明明表示,如今的仓配中心总面积已经达到150余万尺(约14万平方米),所容纳的商品品类有50多万种,风雷也已经从物流服务商逐渐成长为一个综合性、全链路、全渠道的物流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风雷集团仓配中心。受访者供图
“可以说,我们的事业是赶上了时代发展的红利期。”王明明表示,从服务海淘转运的消费者到为跨境电商商家进入美国市场提供解决方案,业务转型的动因在于中国商品的国际认可度越来越高。“许多‘国潮’‘国牌’崛起,中国的优质商品、优质品牌受到国际消费者的喜爱,我们的业务自然随之转向。”
大浪淘沙,取胜之道在于“本土化”
跨境电商市场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除传统电商平台、垂类跨境电商商家外,还有涉足跨境电商业务的社交媒体平台、新兴电商平台等市场主体入局,可谓大浪淘沙。
王明明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之道在于本土化策略。“不仅是商品的本土化,也包括电商平台的品牌本土化。既需要‘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流量运营,也需要在实际操作中适应本土市场环境。这就要求商家有对当地法律法规和市场政策、数据安全保护、物流等基础设施体系等每一个环节有清晰了解。”
准备进入仓配中心的货物。受访者供图
王明明表示,公司为此十分注重留学生团队的培养。“他们知道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勤奋、头脑灵活,通过深耕各细分市场垂直领域,能够服务这一领域内大大小小的中国厂商,甚至帮助他们在美国打造品牌效应。”
面对传统商贸模式的转型与制约,王明明也在探索新的跨境电商运营模式。“我们通过‘前展后仓+展销会’的模式进一步拉近了客户与商家的距离,客户不必来到中国,也能亲自看到、摸到中国产品,更具说服性,更容易产生订单。”
她表示,未来还将继续与行业协会、商会合作,为尝试出海的中国跨境电商商家提供一手市场信息。
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ID:qiaowangzhongguo)
记者:门睿
视频:李坤荣
责编:马海燕
侨商视角下的中老合作:互联互通促发展
非洲创业11年!他筹划跨界投资
侨商张华荣:中国产业+非洲制造,共拓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