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有一个讨论:

中文停止演化了吗?

其中一个理由是:

中文没有像英文一样

在出现新事物时

现编单词和发音

比如说

假如全球改行一周八天制

那星期日的明天叫什么?

其实

这个理由正好证明了

汉字的系统做得好

底层无需迭代

也能让功能随便拓展、任意组合

丝毫不影响精准表达

学会耕田和物物交换后

先民要记的东西太多了

但人的记忆力有限

某个聪明的祖先(传说是伏羲)

就地取材

打结绳子来计数

打结记的是部落大事

人类最早的脑力劳动者——巫师

会召集大伙开会

当场打结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周易》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扬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春秋左传集解》

石器、龟甲、陶器出现后

巫师开始在上面画画和刻符号

考古学家冯时说

先民创制文字的目的

首先就是为实现人与神灵

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所以

先民刻符号的首要任务

是让天、地、人都看得懂

“看到什么就画什么”

最符合任务要求

考古学家在距今7000年前的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上

发现当时的人类不仅学会象形

还知道会意

说明先民开始有意识地创造符号了

“丰”是在土堆里种树,枝繁叶茂

“周”是在黄土里种田

“巫”是负责立竿见影定时定位的人

“中”是旗子飞扬,测定风向和方位

符号自己会说话

这样的符号有一个优点

那就是无论是你身处哪个时代

无论你识不识字

你都能大概知道它指的是什么

但哪怕一个地方的符号再实用

随着部落领土的扩大

部落之间的交流加深

如果符号不系统化

搞一套大家都认可的语言

大家是很难交流的

传说黄帝的记事员

仓颉观察星空和鸟的足迹

洞察万物的外在和本质

发明了文字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说文解字》

于是上天感动地下了一场谷子雨

解救了饥荒中的万民

仓颉自此成了华夏民族的文字始祖

联合国将4月20日谷雨节定为中文日

这就是仓颉造字的故事

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

考古学家在距今8000年前的

河南贾湖遗址的祭祀堆中发现

龟甲、牛骨、骨笛和陶器上有17个符号

学者王忠恕和张居中

通过对比贾湖符号与商朝的甲骨文

发现有所对应

据李维明

在《二里头文化陶字符量化分析》分析

在龙山文化时代

华夏族就攒了各部落的精华符号

在可能是夏朝的二里头文化中

就出现了更多复杂的符号

陶器和甲骨并不是主要文字载体

其他载体容易腐烂损坏

因此保存不下来

但是,4000多年前

疑似大禹时期的山西陶寺遗址中

有一个陶背壶

上面写着两个红色大字“文邑”

“文”与禹的名字“文命”有关

“邑”则指夏邑

两字结构和商朝甲骨文基本一致

意味着商代甲骨文是

继承夏代文字符号的基础上

发展而成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见识创造的事物越来越多

这就需要更多的符号出现

可是,究竟该怎么创造呢?

总不能每次都按照原型画下来吧?

商王武丁时期

中国第一个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终于诞生了

这时文字包含的信息量就很多了

就比如

史上第一场有文字记载的车祸:

武丁车毁人亡

武丁不听贞人(巫师)

今日不宜出门的卜辞

执意高速追逐野水牛

最后车毁人亡

短短几个关于车的甲骨文

生动直播了车祸现场

还能看看武丁时代的车长什么样

考古学家饶宗颐认为

商朝有钱有权后

武丁找来了各个邦国、方国的贞人

有些贞人甚至是邦国小君

组成了商王朝的最强大脑

——贞人集团

这群最强大脑

带着自家用了上千年的先进符号

使用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方法

整合出了4000多字的甲骨文文字系统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

其中

“假借” 是解决了人们在文字雏形期

不够字用的苦恼

直接打通了中文由“象形”

向着“形声”的转化

不用担心虚词和副词

由于没实际含义而难造字了

以万能的造字法则应万变

这就是中文能与时俱进

灵活运用到今天的法宝

当代给化学元素原子等命名时

也用了这方法

中国的文字语言为什么那么神奇?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

快来留言说说你的感受吧

来源:朕说

牛!是谁用河南90个地名写了一封情书?有你的家乡吗?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北京也有胖东来了?!”这些“爆品”秒空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李珍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