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周明华

“六尺巷”起于矛盾,化于礼让。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时指出,六尺巷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怎样把六尺巷蕴含的和谐、礼让,这种精神运用于社会治理中,是个常做常新的大课题。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难免要遇到各种摩擦与冲突,但若能心存宽容,学会礼让,总会找到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矛盾的最好办法。

清朝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起争执,飞书京城以期张英能“摆平”吴家,而张英写打油诗回信:“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劝家人退让的举动打动吴家,双方各退三尺。这种超越私利的境界,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和为贵”思想的生动体现。这对新时期党员干部来说,是一份宝贵的启示,是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值得我们领悟与践行。

启示我们要宽厚待人。宽容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胸怀。“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能包容天地万物、溶化坚冰。有宽容之德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当下社会,不管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还是基层工作者,都会时常面临一些小事而引发矛盾冲突。这时候,作为人民的勤务员,不妨从六尺小巷看清德治大道,多换位思考,多将心比心,用理解与宽容去解题答疑、化解矛盾。

启示我们要平和礼让。谦让是宽容的延伸,它不仅是个人的修养,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在利益冲突面前,能够冷静思考,主动退让,体现了高远的眼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社会治理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多结合现实需要,多聚焦百姓急难愁盼的民生难题,始终保持谦卑情怀。如此才能构建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才能实现从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到有效开展基层治理的转化升级,将大部分矛盾化解在源头、拦截在过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被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说“法治”是“硬措施”,那么“德治”便是“软约束”。对党员干部只有“软硬兼施”,让德治与法治互为促进、互相补位,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可以说,“大度做人,克己处事”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启迪更多人从中汲取智慧的精华。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心胸狭窄,每当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争得面红耳赤;遇到需要担当尽职之时,常常推诿塞责,习惯于居高临下、脚不沾土,脱离现实、疏离群众。无疑,这是在干群之间人为设障,伤害着政府的公共形象。

党员干部既要守住“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官德,也要汲取“德治礼序、崇德重礼”这一文化精髓。在为民服务的工作中,特别是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多想想六尺巷的故事,让宽容成为工作的润滑剂,让礼让成为打开郁结的“智慧匙”。始终胸襟坦荡,不断提升为民谋福祉的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