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佳敏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红牌村三组居民王素华近期身体不适,却因忙于照顾孙子无暇就医。10月9日,桑枣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延伸点的开设,为她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个总面积290余平方米的服务点虽小,却五脏俱全,从全科诊室到中医阁,从早7时到晚9时,为居民提供便捷的诊疗服务。

这是四川持续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的缩影。2023年,四川省人均预期寿命达78.5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2.77/10万,连续7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降至3.9‰,连续1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健康水平持续上升。亮眼的卫生健康发展成绩单背后,是从2021年开始,我省积极落实《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各项改革,持续完善医疗服务,推进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前进的不懈努力。

惠民生 服务质量改善点面结合

10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部推出“弹性门诊”便民服务,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开展“个性化预约诊疗”,这为不少居民提供了便利。市民刘鑫惊喜地发现,成都市首批投用“信用就医”服务试点机构的18家医院,聚焦不同人群,推出“离院付”“亲情付”“分期付”三大功能板块。

“车”的服务对象变多。守护急病重病患者,还守护失能、高龄、康复期、慢病人群——雅安市宝兴县引入“车载流动医院”,装备B超机、心电图仪等设备,翻山越岭护村民健康;在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公共卫生服务小车为慢性病患者、失能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服务,辐射周边3公里;在内江,采取“线上预约下单、线下上门服务”形式,选派优秀护理人员解决居家护理难题。

“医”不再遥不可及。10月11日,四川组建国家、省、市三级巡回医疗队,实现137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县域全覆盖。其中,首次成立的省级巡回医疗队由12家委(局)直属医院牵头,12家省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参与,将赴8个市(州)的24个县开展巡回医疗。今年1月,四川省互联网总医院上线,目前共有9家中央在川和委(局)直属医疗机构接入省互联网总医院,15个市(州)建成互联网分院,其中9个市(州)互联网分院已对接省互联网总医院,提供健康咨询、线上问诊、报告解读、就医指导等服务,还引入自助开单、复诊开方、AI预问诊等特色服务。

多项民生实事关注改善重点群体就医。10月20日,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的医护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将用于先心病筛查的智能听诊设备运输到全省各级妇幼医院。2021年至2023年,全省分别为316.85万名、284.47万名农村妇女免费提供宫颈癌、乳腺癌筛查;2023年,失能老年人“健康敲门行动”被确定为我省30件民生实事之一,为20万名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免费上门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及指导、心理支持和就诊转诊建议等服务。截至2023年末,四川省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447家,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4346个。

传染病防治是重大公共卫生课题。回顾过去,全省多地多部门加强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2023年末,全省63个血吸虫病流行区全部达到消除标准。

看发展 医卫服务体系全面升级

10月16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绵竹市人民医院携手合作,成功搭建远程多学科联合门诊(MDT)平台,绵竹患者可通过远程诊疗享受华西医院多学科团队专家的联合会诊服务。8月,华西医院陈茂教授团队领衔研发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中国心脏瓣膜疾病治疗水平再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纳入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成都东部新区占地258亩的国家医学中心将成为科研攻关和产业转化的新“高峰”。四川还获批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和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国家优质医疗资源在川布局取得重大突破。

省级医学中心建设同步跟进。四川在全省范围规划设置3个省医学中心,分成都、川东、川西、川南、川北五大片区设置5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

全省医疗服务体系“主干”有了“高峰”、区域有了“高原”,县域发展也不落下。

距九寨沟景区最近的医院——九寨沟县漳扎镇卫生院,这两年添了可视喉镜、心肺复苏机等新设备,辖区近万居民和游客的生命健康有了更多保障。

近期,“90后”藏族女孩能姆太在甘孜州理塘县奔戈乡扎吉贡巴村,不仅看病治病,还负责健康宣传、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肩负起全村88户601人的健康责任。四川通过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为基层注入新鲜血液,打通基层医疗最后一寸“毛细血管”,持续推动乡村医疗能力提升。

这是四川不断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入的成果。近年来,四川县域疾病综合诊疗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90家县医院被纳入国家“千县工程”,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建成30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基层医疗“小弱散”情况得到改善。当前,四川已构建起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抓落实 卫生健康改革持续深入

前不久,西南核医疗产业园揭牌,发展产学研诊疗养一体化服务和核素生产及核药研发、核医疗装备制造。与此同时,我省三级综合医院建设核医学科逐步推进,以乐山、成都、绵阳、泸州为重点区域布局,四川正形成核医疗产业“一链四极”发展格局。

近5年,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下,四川与重庆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目前,已有175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川渝电子健康卡“扫码就医”,川渝29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12项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200万例次,构建2小时应急救援圈,深化川渝毗邻地区120协作。

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四川“三医”(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持续发力。成都、自贡、宜宾3市开展“三医”联动暨系统集成改革试点,深化药品集采、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设成效明显。

四川全面加快两个“紧密型”建设。“3+11”试点市共建立37个医疗集团,137个县(市、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攀枝花市米易县整合县域医疗资源向乡村延伸探索的做法,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采用为共富案例;宜宾市江安县探索形成的“实体运行”模式、泸州市泸县探索形成的“分片管理”模式、南充市仪陇县探索出的“虚实结合”模式等,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创新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