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明 田贵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四川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指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要求深化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当前,我省农村空心化、在地居民人口老龄化加快,公共服务产品自主供给能力不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有限,亟待加强农村慈善工作,引导公益慈善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服务。

强化党建引领,提高农村慈善工作站位。农村慈善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纳入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以“一老一小”服务为切口统筹促进乡村善治发展。农村慈善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补充,可以较好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空白,解决市场参与动力不足问题,要深化“慈善+”“+慈善”工作机制,以“一老一小”为重点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先行先试,推动农村慈政策集成。要根据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因地制宜制定农村慈善事业政策体系,推动慈善组织、慈善社工、慈善乡镇、慈善空间、慈善实体等慈善要素在农村集聚发展。要发挥县级慈善会的枢纽作用,聚焦农村人口流失、人口老龄化等现状,联动政府、市场、社会力量,支持设立一批“一老一小”服务领域专项基金,常态化实施“长者食堂”“童伴计划”公益慈善项目。要统筹建设慈善服务阵地,推动养老托育功能向乡镇敬老院、妇女儿童之家、党群服务中心等为民服务场地集中,通过购买服务引进专业力量,营造农村慈善服务场景,建立集“慈善帮扶、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互助互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慈善服务平台。要探索建立慈善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善品”,加强与城市社区联动结对,持续推动“善品进城、资源下乡”,壮大“一老一小”慈善服务资金池。

重视校地融合,打造农村慈善工作队伍。慈善社工是推动社工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社会组织孵化体系、社区慈善事业发展体系“四驾马车”在乡镇层面同向发力的重要力量。当前,农村在地居民对居家养老、儿童家庭支持等公共服务,具有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对慈善社工的专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重视在地化资源开发,梯次加强星级社工、持证社工、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等本土师资资源的发掘、培养,以微项目为导向建设好乡村公益慈善资源库,形成用本土知识和慈善资源解决本地问题的公共服务知识生产体。要加强与川渝高校、知名公益组织联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建立梯度明显、培养目标明确、体系完备的慈善社工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慈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得益彰。要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和人才激励政策,完善慈善人才职业化发展路径,推动建立行业和社会认证体系,明确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提升方向、提升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促进高素质人才流动。

加快社会创新,凝聚农村慈善发展合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中华民族具有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当前许多年轻人在公益创新领域展现自身价值,建立了一批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的服务型组织。以社会创新为导向出台专门慈善激励政策,引导农村慈善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从“有没有”基金覆盖向“优不优”服务转型,有效扩大“一老一小”服务人才、资金、规模及品质,增强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要按照“公共服务跟着人口走”理念创新服务场景,在民众喜闻乐见的场景中,基于“一老一小”需求,引入社会力量设计体验感强的活动,提供便于他们参与的特色功能性服务。要因地制宜推广养老托育互助服务,借鉴“时间银行”等激励模式,通过慈善社工的链接赋能,引导建立参与成本低、质量高的农村服务供给。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遂宁市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