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张雪 文/图/视频

“今年国庆日均3000至4000人涌进景区‘捡秋’,把景区所在的梨花村带火了。”10月16日,成都市新津区心道天堂景区相关负责人钟艳再次核对国庆假期旅游数据,语气中满是意外。

她的描述中,游客走进新津城西南3公里处的南河与长秋山之间的乡村、林间,捡拾落叶、松果,摘取板栗、野菊,用雨伞等容器盛装桂花……男女老少通过拾取秋季果实,尽情享受秋日野趣。采访当日虽非周末,记者也见到了不少青年徒步团和亲子秋游团进村“捡秋”。

采访当天,记者在梨花村的“捡秋”成果。

梨花村并不是四川唯一一个因为“捡秋”而火起来的村子。在宜宾市翠屏区高桥村、双桥村、安石村(翠屏区如意原乡项目),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拾竹叶、搭小石头房;都江堰市广福村、眉山市青神县罗湾村,游客搭起围炉煮茶的同时烤上刚摘的板栗、一两个秋橘、红薯,品味着时令限定的悠闲……

在宜宾市翠屏区安石村,游客捡拾掉落的桂花。史睿、邓栋文供图

“继citywalk(城市漫步)、countryride(乡村骑行)等活动,进村‘捡秋’这项活动又接棒走红、进入大众视野。”四川省乡村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搜索该词条,川南蜀北各地乡村皆有“攻略”。“确实是个新风口,但能否为四川乡村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还要等待时间验证。”

◎ 秋日乡村新风尚

折射当下旅游需求

“捡秋”,又称“拾秋”,原本指每年秋收后,农民去地里搜罗一些剩下的芝麻谷粒,避免浪费。当这个概念融入现代生活后,“捡秋”就变成了一项新兴的户外活动。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捡秋”更多是指在秋天时节,人们走到户外,捡拾落叶、果实等自然元素,以此来亲近自然、感受季节变化,并享受秋天的美好。

“一行6人从成都过来的。”接受记者采访时,户外爱好者、短视频博主何丹正在梨花村一座吊桥边给同伴拍照。何丹比较看重“捡秋”对于精神的“疗愈”:“平时大家工作压力都比较大。走进乡村,一边徒步一边捡捡石头、认认植物,感觉很治愈。”

在梨花村,前来“捡秋”的何丹(右一)为5位同伴拍照。

不远处,一位徐姓二胎妈妈蹲了下来,教两个孩子分辨野外环境的不同颜色。她是被网友的描述吸引到梨花村的——植被种类丰富、没有太高的山,适合带低龄宝宝“探索自然”。“除了吃饭、买水,没有其他花销。”她告诉记者,周边游的性价比也在她的考虑范围内。

在梨花村,成都游客徐沐燃小朋友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捡秋”成果。

“耗时短、成本低、趣味强、很放松。”成都市新津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乡村旅游线路拓展工作者郭俊简单分析了乡村“捡秋”活动走红的原因,那就是“捡秋”能带来一种低成本但高回报的体验感。在经济下行的时代,乡村“捡秋”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更易实现的休闲方式,也给乡村带来更多“被看见”的机会。

◎ 能不能“抓住流量”

考验乡村应对能力

相较于乡村度假,“捡秋”更符合“一日游”标准,“游客吃个盒饭就走了”,带给村民的创收空间有限。梨花村、罗湾村等“小众”村落,如何把“捡秋”这波短期流量转化为常驻“留量”,让更多游客知晓、留驻、消费,成了村里人和当地文旅工作者求索的课题。

图为宜宾市翠屏区高桥村游客用树枝、石子搭建的小房子。史睿、邓栋文供图

“我们这里生态很好,之前复兴水库还拍到过野生豹猫。”罗湾村村民罗运安为老家的优质生态环境感到自豪,但他也承认,若要作为旅游目的地,村里的基础设施有点跟不上。

谋求力所能及的改变,罗运安的想法很朴素,他和乡亲们准备为前来当地农家乐就餐或在他家购买柑橘的游客免费提供停车院坝:“城里朋友要来多半还是开车,停车方便的话,人家愿意当回头客。”

“当务之急是拿出更好的农旅产品、提供更优的农旅服务。”郭俊与罗运安不谋而合。他说,梨花村所在永商镇为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正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拟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优化配置乡村资源,大力发展乡旅、研学、现代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发展多元融合、多业竞合的产业形态。

相比之下,高桥村、双桥村、安石村(如意原乡项目)等有专业运营“撑腰”的乡村,应对更加从容。“后续可能围绕‘捡秋’和秋天的节气,举办田园音乐会、围炉煮茶会、秋季读诗会等时令活动,吸引周边城区游客。”如意原乡项目运营工作人员邓栋文透露,具体活动形式与细则,团队正抓紧讨论。

“对于曝光率不高的普通乡村,‘捡秋’确实是个新风口,但是热度能持续多久、能不能为四川乡村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还有待时间验证。”四川省乡村旅游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