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金秋时节,在绵阳市三台县唯一的“板栗之乡”——三台县富顺镇太平村,漫山遍野的“大红袍”板栗已悉数归仓,农户尽享收获喜悦。

更为可喜的是,在这个板栗产业从无到有、已享板栗产业发展红利20年的村子,近两年并不满足于维持现状,而是积极谋变,相继申报了有机产品认证、建起了冻库,以图板栗产业发展有更大的飞跃。

掩映在柏林里的“板栗之乡”标识。

种板栗二十年

年年收益不错

10月10日,记者走进太平村,放眼望去,只见远远的山林里掩映着“板栗之乡”的大幅标识。再一步步走进板栗林深处,一地皆是新鲜板栗被剥落的带刺空壳。就在10天前,这里刚刚举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板栗采收节。

“2004年,我把我30多亩山林里低效的青杠、松树、柏树都除掉,种起了板栗,先栽苗子,等苗子生起后再嫁接。平时只是除除草,只施农家肥、不打农药,没想到3年就见效了。”太平村二组农户雷方海说,“收获的板栗,零售每斤5到5.5元、批发每斤3到4.5元,每年卖板栗的收入从初挂果时期的三万元,提高到了现在的五六万元。”

太平村二组年近七旬的农户雷琼英,是村里种植板栗的先驱。她回忆:“1999年,亲戚送了我10株板栗苗,没想到栽下后竟然结出了果实。于是,我在自家的山林里种植了十一二亩的板栗。一斤曾卖到7.5元到8元,在风调雨顺的年份,收入可达八九千元,甚至上万元。而我之前栽了几十年的松树、柏树,砍下来才卖了约2000元。板栗每年都能带来近1万元的收入,真是不错!”

太平村的板栗林。

太平村党总支书记周晓斌介绍,20年前,该村家家户户都有许多低效残值林,主要是一些不值钱的灌木、黄荆、马桑、青杠、桤木。为了寻找产业之路,村集体从一户农户家中的3株百年板栗树以及个别零星种植板栗的农户中得到启示,发现村里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合种植板栗,且这些板栗树年年结果,收益远高于低效残值林。于是,村集体因地制宜,为村民提供种苗、技术以及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推动全村板栗产业逐步发展,迄今已达2400亩。

周晓斌说:“我们种植的板栗品种叫‘大红袍’,肉质细腻,口感香甜。在盛产期,亩产量可达六七百斤,亩产值高达3000元。而每年的投入,基本上只是一些农家肥和除草的费用,不算人工的话,每亩只需两三百元。三台县市场上的板栗,百分之七八十都来自太平村。”

创品牌建冻库  

做强做大产业

如今,太平村“板栗之乡”的美誉早已不胫而走,板栗已成为老百姓的“拳头”产品。周晓斌表示,未来,村里尚有的1000余亩低效残值林都将陆续新植板栗。同时,辐射周边乡镇或村,力争在5年内村里及周边的板栗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一方面,产业要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种植20年的板栗陆续盛产。如何确保产业长足发展?

记者在现场看到,村集体去年利用一笔央省项目资金建造的100平方米、可贮藏60吨板栗的冻库于今秋试运行,已贮藏了10余吨新鲜板栗。

周晓斌在试运行的冻库检查板栗的质量。

“收获的新鲜板栗不易贮藏,容易霉烂或受虫害。过去,由于村里没有贮藏设施,每年都会损失几吨的板栗,实在令人惋惜。同时,随着盛产林的不断增加,销售压力也越来越大。”周晓斌说,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村集体积极争取资金,并利用2022年央省第二批财政衔接资金项目中的41万元,建起了冻库。今年试运行时,村里只收购了10多吨新鲜板栗进行贮藏。接下来,村集体还计划添置贮藏架,为村民提供贮藏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村集体每年也能获得几万元的收入。

其实,太平村在建冻库之前,就已开始走品牌创建之路了。周晓斌回忆:“2022年,三台县市场监管局曾向我们建议,既然我们的板栗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品质这么好,为什么不去申请有机产品认证呢?”这个建议让村集体恍然大悟。经过一年的努力,太平村的板栗终于达到了植物生产类有机产品认证标准。明年,历经3年有机转换认证的板栗就将正式获得有机产品证书。

“有机产品”的称号不仅提高了太平村板栗的知名度,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周晓斌介绍:“礼盒包装的板栗价格从两年前的30元/盒(5斤)涨到了去年的35元/盒,今年更是达到了45-50元/盒。”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板栗产业,该村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全国优质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