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谐音记下不认识的单词,当记满第一个小本子时,我的老挝语水平提升了不少。”老挝琅勃拉邦中国商会副秘书长黄霞回忆道。

黄霞大学时学习网络工程专业。2009年她前往老挝旅游,在琅勃拉邦游玩时发现当地电子科技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决定留下与丈夫开办一家公司,做电子产品进出口贸易。

黄霞回忆最初前往老挝时,只能乘坐大巴从昆明经磨憨口岸到达琅勃拉邦,全程花费近5天。老挝北部以山区为主,大巴车在崎岖山路上行驶让人头晕目眩。而现在她乘坐中老铁路回国仅需几个小时。

4月13日,首列中老铁路西双版纳至琅勃拉邦国际旅客列车驶出西双版纳站。中新社记者 缪超 摄

琅勃拉邦是一个旅游城镇,民风纯朴,自然风景优美。黄霞说,中老铁路的开通为老挝带来了诸多机遇,除了游客增多外,不少中国投资客前来开展与衣食住行相关的投资项目。

黄霞还注意到,十几年前,老挝青年的留学目的地更多是越南等国。而现在,她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老挝青年计划去中国留学。

除交通外,中国与老挝在多个领域都开展了密切合作。以黄霞所在行业为例,从光纤网络铺设到5G基站建设,中国企业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她刚到琅勃拉邦时,当地的网速约在128Kb/s。而现在,周围商铺的网速可以达到10Mb/s至20Mb/s。

随着老挝信息技术的发展,黄霞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增加产品线,比如家用智能安防设备等。此外,当地企业正寻求稳定、高效的数据服务,以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创业机会。

黄霞说,十几年间,她经历了从最初向客户推销产品吃闭门羹到如今客户主动上门采购的转变,当地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认可度逐渐上升。

“最早的时候我们去华强北商城里进货,都是贴牌的手机,价格也便宜,但是老挝人不认。他们觉得泰国进口来的电子产品虽然贵,但是质量更好。现在不一样了。”黄霞说。

在琅勃拉邦从事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周艳华同样感受到两国合作带来的变化。周艳华的父亲于2003年到老挝投资建厂,将当地种植的薏仁米、玉米、豆类等农作物加工后销往中国、泰国等国。2011年周艳华从中国云南前往老挝接手父亲的工厂。

周艳华回忆道,过去工厂的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面对庞大复杂的生产数据,工作人员需长时间伏在案头计算产品出成率。而现在,工厂实现了数据化管理,数据处理效率大幅度提高。

周艳华说,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帮助企业获得和计算收购季不同阶段的数据,加强了对成本的控制,便于调整定价。老挝籍的青年员工也掌握了计算机技能,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在生产方面,周艳华最初聘请的技术工人全部来自中国,而现在工厂内的技术工大部分都是老挝人。周艳华说,当地也在计划建设技术院校,培养农业方面的人才。

此外,随着两国技术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老挝客户开始咨询并购买中国生产的农业设备。周艳华也与当地农业部门合作,开展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讲座,帮助当地农户提高产量,激发他们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马海燕

冲破黑暗,这位华人医生从“追光”到“成为光”……

一份同学录,承载了海外学子的拳拳报国志

一本纪念刊,承载华侨女记者的家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