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10月10日,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推进会在泸州市泸县召开。会议观摩了再生稻生产现场和科技创新展示中心,并系统总结再生稻生产的经验做法,交流重点省份、科研专家、农机企业和种植大户的意见建议,研究部署促进再生稻单产和品质“双提升”的对策措施。

再生稻是利用一定栽培模式,促进头季稻收割后的稻桩再次生长的水稻,具有增粮增效、节工节本的综合效益,是南方地区利用光热资源实现“多蓄一茬稻、多收一季粮”的重要措施。

与会人员参观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试验基地。

近年来,四川坚持把发展再生稻作为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坚持“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等举措,推动再生稻提质扩面。2023年,全省再生稻有收面积490万亩,亩产131.2公斤,总产12.8亿斤,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第一。

当前,四川再生稻集中在泸州、宜宾、自贡等川南地区。其中泸州再生稻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28%、30%,是全省最大的再生稻产区,下辖县泸县有再生稻“天府第一县”之称。

当天,与会人员走进泸县再生稻科技创新展示中心、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试验基地、中稻再生稻“吨粮田”示范片等地,实地观摩了解当地再生稻生产先进技术经验和发展模式。

与会人员参观泸县中稻再生稻“吨粮田”示范片。

“从田间长势来看,整齐度很好、穗子也大,可以看出泸州再生稻的生产技术成熟度很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黄见良认为,泸州的再生稻生产模式值得全国其他省份借鉴。

会上,再生稻专用品种匮乏、产量差距大、头季机收碾压损失大、品牌建设不足等需要攻克的问题成为讨论焦点。

会议强调,坚持扩面积、提单产、优品质,进一步加大再生稻发展政策支持力度,逐年扩大再生稻蓄留面积;加快良种良法良机配套,促进再生稻专用品种、配套农机和综合技术集成推广,进一步提高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切实降低头季收获碾压损失,稳定提高再生稻产量品质;坚持统筹兼顾头季稻和再生稻,启动实施南方头季稻再生稻“两季吨粮”提升行动,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逐步实现两季亩产超吨粮。

会议现场。

今年5月,四川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再生稻生产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全省适宜蓄留再生稻面积为550万亩,到2025年有收面积要达到520万亩,平均亩产150公斤。

“头季稻机收带来的不利影响,是目前制约再生稻蓄留面积的最大因素。据估算,再生稻产量损失率高达30%—50%。”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需要加大对再生稻机械生产研发的支持力度,降低头季稻机械化收割对再生稻蓄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