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活动,从2024年9月到11月,在成都陆续推出41场集中展演,举办13项配套活动。这是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施行后,四川迎来的又一川剧盛事。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别约请专家学者对川剧节汇演活动及其剧目等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蹇蔹

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正如火如荼,作为这一盛事的一部分,由泸州市合江县川剧团排演的现代川剧《最后一场封箱戏》于9月24日至25日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该剧以基层川剧演员对艺术的坚守与传承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生动情节,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自1982年提出振兴川剧的倡议以来,川剧经历了从辉煌到逐渐式微的过程。2006年,川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国家对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然而,尽管有一系列保护措施和支持政策,川剧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专业川剧院团数量断崖式减少,从业人数也缩减10倍以上,这让人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川剧越保护、越传承反而越衰落?数十年的努力为何收效甚微?

《最后一场封箱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作品,不仅反映了基层川剧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也探讨了如何在新时代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川剧艺术。该剧通过对传统与创新之间关系的深入挖掘,试图为川剧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川剧人需要传承,时代需要创新

《碧波红莲》作为一部复排的经典川剧剧目,力求还原65年前的演出风貌,在舞美设计上虽有所调整,但在人物塑造、情节推进及唱腔等方面基本维持原貌。遗憾的是,复排首演,该剧虽然得到老戏迷的一致好评,但观众席上部分年轻人的沉睡现象,揭示了一个事实:仅凭忠实于传统,并不足以吸引今天的年轻观众。

与此相对,《最后一场封箱戏》大胆尝试一系列改革措施,从音乐编排、剧情节奏到舞台布置,均有革新尝试。尽管故事情节存在逻辑漏洞,切入视角可能不符合年轻人的认知观念,但该剧勇于突破常规的精神值得赞赏。

《最后一场封箱戏》以线性叙事展现川剧传承,开篇与结尾呼应,讲述陈雯丽从学徒成长为名角并教导下一代的故事,强调“封箱不封艺,代代相传长”。情感上,该剧展现了师徒情深及对川剧的热爱,通过陈雯丽面对徒弟林有才放弃艺术追求商业利益、丫丫因经济困难弃考等情节,探讨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挑战下的存续问题。

《最后一场封箱戏》凭借其快节奏的故事叙述方式、声乐表演技巧、富有创意的舞台设置、丰富的情感层次及和谐统一的音乐配器,为川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继承发扬了传统川剧的精髓,还在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为这门古老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

相比之下,《碧波红莲》虽然严格遵循传统规范,却未能有效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最后一场封箱戏》通过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探索创新之路,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持,推动川剧持续发展。

舞台监督和不容忽视的细节

《最后一场封箱戏》虽在艺术创新上有所突破,但仍存在瑕疵。在25日晚的演出中,多次出现如演员台词出错、演员下场后麦克风未关说话、台上演员说话麦克风未及时打开等技术性问题。甚至在谢幕后,由于麦克风未关闭,有演员开始吐槽观众的声音传出,引起现场观众的哗然。

这不仅打断了观众的沉浸体验,还影响了整体观感。尽管合江县川剧团能有如此完成度已属万般不易,但艺术之路永无止境,追求卓越始终是艺术家们的不懈使命。每场演出都应被视作一次神圣的艺术献礼,需要倾注全部的心血与热情。

其次,《最后一场封箱戏》部分情节设置略显牵强,如林有才拆除万年台的理由不够充分,丫丫因经济压力而放弃学艺的情节也显得较为单薄。全剧视角聚焦在陈雯丽身上,未能充分展现林有才和丫丫的内心,更没能反映出当下年轻人的现实和困境。

为使故事更加连贯且贴近现实,编剧需进一步深化人物内心世界,赋予其更深层次的心理动机,并通过丰富背景故事增强情节的可信度。只有这样,《最后一场封箱戏》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心,成为一部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富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留待川剧人思考的六个问题

尽管有多种保护和支持措施,川剧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川渝地区的川剧团数量从超过160个锐减至不到50个,其中能演出大型剧目的团少于10个。观众老龄化加上年轻一代兴趣减弱,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同时,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普及,使川剧在吸引年轻观众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为应对这些困难,政府和社会采取了积极行动,如2024年9月生效的《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与《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以立法形式支持川剧发展。但如何让川剧跨越地域与时代限制,触及更广大的受众,仍是一个难题。

川剧不仅需要《碧波红莲》这样的经典作品,也期待像《最后一场封箱戏》这样充满创新精神的新作。在畅想川剧未来时,我尝试提出以下6个思考方向,见识浅薄,稍显稚嫩冒昧,诚惶诚恐。

市场定位与商业模式的问题:川剧如何在保持其独特魅力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川剧品牌?

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的问题:面对多元化的娱乐选择,川剧应如何调整自身定位以适应现代社会?在创作上如何做到既符合传统美学又贴近现代生活?在表现形式上,能否尝试沉浸式剧场、互动戏剧等新形式?技术应用上,如何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丰富川剧的表现力?

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问题: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川剧如何通过线上平台(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如何建立和完善川剧的数字资源库,并通过在线教育培养年轻观众和潜在从业者?

守正与创新的平衡问题:在创新的过程中,如何确保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引入新元素和技术时,如何保持川剧的文化内核和艺术特色?

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的问题:如何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什么方式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尤其是年轻一代?如何促进与其他艺术领域的跨界合作,拓宽川剧人才的发展空间?

社会影响力与文化认同问题:如何加强川剧的社会影响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保护与发展?如何将川剧融入现代生活,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提出此6个问题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能激发更多关于川剧未来发展的深入探讨。期待更多人关注川剧,共同促进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繁荣与发展,让川剧在新时代唱得更加高亢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