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泉

此刻,我坐在川西平原向高地攀升的一方屋檐下,听秋雨在石板上溅起水雾,难熬的酷暑和罕见的秋老虎终于过去了。这叮叮当当的雨声仿佛告诉我:当你多和大自然亲近时,人世的喧嚣与烦恼就会被洗涮得干干净净,正如这秋雨飘击而来的旋律,能让人的内心生长出春笋般的向往与倔强,体悟无我无物的宽阔世界给予的澄明与通透。

这似乎与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颇为相仿,但又不同于他客居的孤寂。我本就出生在大巴山,无需归期,也无凄凉,那里的山水草木滋养着我的心性,惟有巴山夜雨捧在掌中的蹦跳与晶莹,雨丝轻抚的温馨与惬意。这来自大巴山的雨,早已化为我观察世界、看待人生、品鉴艺术的一泓秋池和一面镜子,既问自己,又观他物,风风雨雨也就不会是艰难险阻,而成了强身健体、沐浴灵魂的洗礼。

大自然总会在某一时刻以强大而柔韧的语言提示和警示着“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不可与自然疏离甚至反叛,亲近亲和亲爱大自然,才会相看两不厌,不断获得大地山川的启示,丰富生存生活生命的智慧和才能,在阅读自然之书时敞开心灵的天窗,开阔审美的无限空间,把一个人的有限生命延长至情感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雨露甘泉之中,汇聚成“河汉无声天际流”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万里波涛、蔚蓝海洋。

“巴山夜雨”的诗意,构成了承接甘露、洁净心性、消暑祛燥、缓解饥渴、滋润大地、万物勃发的文化意象和美学符号。她冲洗着不洁的尘埃,包括文学艺术中的残垢和污渍,以“夜雨”的审美图景展开“雨过天晴”的丽日蓝天,让人们的接受鉴赏更趋高洁而温暖。

如果审美世界不能成为精神生活的净土,就需要批评家如“夜雨”般地洗涤甚至高压清洗,有如“月亮坝里舞大刀——明砍”,不仅“剜烂苹果”,而且开辟出“雨露滋润禾苗壮”的生长天地,接续“夜雨”带给我们的“思想的芦苇”和“雨中林间路”。

这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雨在这里成为了连接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媒介,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时间的连续性。于是,“巴山夜雨”非巴山之雨,亦非物化之雨,而成为我们批评家手中的清洗工具、期待视野和审美价值。

由此,我想到地处嘉陵江流域的文艺评论,可否在文化地理学的层级上将大巴山评论概括为“巴山夜雨批评学派”?以展现大巴山的风骨和气韵,以履职夜雨式的冲洗和纯净,以丰盈巴文化的结构和创新,切实担当起“巴山今日见清秋”的美学使命。

此时,川西平原的秋雨收起了她的布施和声响,只隐约看到树叶上的水珠时不时弹下,跳跃在光的波动中,被微风送入大地。干净而清爽的秋天,正友好而美好地铺展在我们面前。

在家乡评协出版《巴山艺评·新时代文艺评论集萃》(2019—2023)之际,在雨中写点如上感悟,以期与批评家们共沐“巴山夜雨”的诗情画意,走进金秋收获的季节。

作者简介

李明泉,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