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是“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周年。长期以来,让鼓浪屿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传下去”,是厦门市的历史责任,也是厦门市各级政协委员持续接力、履职尽责的重点。

多举措助力鼓浪屿申遗

鼓浪屿与厦门本岛隔海相望,大批华侨在此修建别墅,使得鼓浪屿成为中国较早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化生活品质的国际社区,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因人均钢琴拥有率为全国第一,鼓浪屿也被誉为“琴岛”。

然而,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在游客接待量年年攀升的过程中,鼓浪屿遇到过度商业化、人居功能弱化、环境脏乱差、历史风貌建筑年久失修安全隐患大等问题。

对此,厦门市政协委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8年厦门市两会期间,民盟厦门市委会提交了《对接鼓浪屿历史未来是全厦门的责任》的提案,提出“大力推动鼓浪屿文化历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建立保护利用鼓浪屿文化遗产的法律政策体系,破解产权与修建等的矛盾,加速景观和社会生活原态恢复形成”等建议。当年,厦门市政府正式宣布,启动鼓浪屿申遗,并组建了鼓浪屿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

“如何顺利拆除违章建筑、取消占地经营?”“如何与鼓浪屿岛上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是鼓浪屿申遗工作开展初期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在实地走访调研后,民盟厦门市委会和民盟界别政协委员们陆续提交了《关于发展家庭旅馆业应当注重对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阶段性解决“问题鼓浪屿”的几点建议》等提案。重新找准鼓浪屿的发展定位;理顺管理体制、限制鼓浪屿上岛游客、加大对商户和流动摊贩的管理等建议均得到了采纳。2012年,厦门市通过了《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于次年1月1日起实施。

2012年鼓浪屿申遗取得关键进展,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000多栋风貌建筑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内容,对其开展修缮和保护是申遗的核心工作,也是民进厦门市委会关注的焦点。2014年《鼓浪屿整治提升总体方案》出台,民进厦门市委会《关于鼓浪屿风貌建筑修缮工作的建议》被列为当年市政协重点提案,提案提出了包括成立近代建筑科研所、组建相对固定的建筑维修队伍、制定《鼓浪屿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等一揽子建议举措。厦门市建设局、市质监局在反复征求提案人意见基础上专门编制发布《鼓浪屿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鼓浪屿管委会在原有数家房屋维修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相对固定的、针对鼓浪屿风貌建筑的专业修缮队伍;历史建筑保护研习基地、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评审委员会相继成立,极大促进了申遗核心要素的保护工作,为申遗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2017年7月8日,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正式通过世界遗产大会终审。历史风貌建筑是鼓浪屿文化的物质承载,而人文文化的挖掘和回归是真正让鼓浪屿“活”过来的关键。“找回理想中的、记忆中的鼓浪屿文化”是民众的呼声,也是委员们的牵挂。

近年来,思明区政协委员陆续提交了《重塑鼓浪屿“音乐之岛”标签的探讨》《关于鼓浪屿文化遗产数字化运营的建议》等提案,建议活化岛上音乐演出场所,打造世界名琴演奏场,引进落地国内乃至国际知名音乐品牌活动,用数字化手段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蓬勃生命力等建议。民盟厦门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厦门市政协常委黄敏沁提交相关提案建议,将鼓浪屿打造成“国际艺术岛”,引进名家工作室,定期举办艺术研讨、展会及高水平音乐会。杨筱娟、何燕珍等多名市政协委员呼吁在鼓浪屿岛上打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内循环,提供更亲民更多样的艺术平台。

政协委员的“金点子”大部分得到了采纳和落实。现在的鼓浪屿,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均有多元化风格音乐活动,并推出“全民共享音乐平台”。

今年2月,鼓浪屿地标性建筑八卦楼修缮提升后投用,在最大限度保留和修复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影雕、漆线雕展,成为世遗与非遗交融碰撞的场所,在带给市民游客极致体验的同时,也成为厦门积极探索创新鼓浪屿文化遗产修缮保护、活化利用、文化传承,精心守护好鼓浪屿“根”和“魂”的典型案例。

记者:照宁

编辑:洪琳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