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这就是节水抗旱稻啊,长势真不错!”“我们那儿就是缺水,明年要尝试种下。”9月14日,在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双流村,一场节水抗旱稻“旱优73”在复耕地应用及技术培训的现场会在微雨中举行,300多人冒雨边观摩边交流。

参会人员现场观摩节水抗旱稻田间表现。

据悉,本次观摩会是在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的支持指导下,由蒲江县人民政府协办,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云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蒲江农民专业联合社承办。

今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中指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首要就是实施粮食扩面增产工程。水稻是四川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省粮食面积和总产量的30%和42%。四川如何发挥水稻在扩面增产中的巨大潜力?记者从这场观摩会上寻找答案。

▲改变水稻传统种植方式

复耕地上演产量“魔法”

“亩产预计能达到600公斤以上。”看着稻田里的丰收景象,业主代表陈波对这一季的产量充满信心。

这片土地总面积约500亩,复耕前为低效经济林地。年初经土地整治复垦作为水稻田,但因沙质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且灌溉条件不完善,无法种植普通水稻。

就在陈波一筹莫展时,成都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了基于节水抗旱稻“旱优73”的整套种植方案。陈波决定试一试。5月中旬,采用旋耕机旱条直播、无人机旱直播两种方式播种,后期采用节水旱管模式,全生育期只进行3次喷灌,主要依靠自然降雨。

从结果来看,这个决定做对了。“在今年高温天气下,全生育期只进行3次喷灌,主要依靠自然降雨。不同方式播种的节水抗旱稻均呈现出良好的长势,株挺叶茂、稻穗齐整。”陈波说。

节水抗旱稻是一种兼具水稻和旱稻特性的新类型栽培稻。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节水抗旱稻发明人罗利军表示,在兼具水稻优良品种的一般特性基础上,节水抗旱稻还拥有节水、抗旱、易种三个特性。“节水抗旱稻可节省人工30%,节约淡水资源50%以上、减少施肥30%,显著提升水稻种植收益,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瞄准中低产田新赛道

助力“天府粮仓”扩面稳产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高温干旱天气频发的趋势下,节水抗旱稻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无论是水田还是旱地,节水抗旱稻都能适应。”罗利军认为,相较于高产田,节水抗旱稻在缺水田、山坡地、旱地、复耕地、易涝地、盐碱地等中低产田中,能发挥出更大价值,可以大幅提升中低产田产量,起到扩面增产的效果。“中低产田将是节水抗旱稻的新赛道。”

参会人员现场观摩节水抗旱稻田间表现。

“节水抗旱稻的应用场景很多。”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科技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研究员付绍红介绍,如低效果园套作、粮经套作、菜地轮作等,这些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四川耕地中,撂荒地、复耕地、山坡地等中低产田占比30%—40%,水稻产量提升潜力很大。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刘代银指出,在上述地块上种植节水抗旱稻,可以做到有水增产,缺水稳产,对稳定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意义重大。“推广节水抗旱稻,大有可为。”他说。

会议最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华南农业大学、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内江市农业科学院、成都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云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八家单位,联合成立“节水抗旱稻四川工程中心”。这也标志着节水抗旱稻正式在长江上游稻区落地生根,基于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四川成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