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行晓艺

9月14日晚,北京园博园上演灯会大戏,今年的灯会主角来自千里之外的四川自贡。这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彩灯与北京文化融合创新”为主题的彩灯会,设置9大主题区,200余组自贡彩灯同步点亮,从展出规模和规格来讲,均创自贡彩灯外出展览之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彩灯的魅力何在?关于它的传承和推广,背后还有怎样的故事?9月14日,“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来到自贡,在探寻中揭开自贡彩灯今夜“扮主角”的秘密。

热闹精彩的灯会现场,游人争相一睹自贡彩灯风采。

传承人巧手演绎 彰显工匠精神

位于自贡市老城区中心的中国彩灯博物馆记录着自贡彩灯悠久的历史。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千年盐都自贡有着800年左右的彩灯制作与展出历史,铸就了闻名遐迩的自贡灯会,也成就了这座“南国灯城”。在当地广泛流传着一句谚语:“自贡归来不看灯”。记者在博物馆看到一组近年来的数据: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每年吸引近200多万人次观灯。

而关于自贡彩灯长红不衰的秘诀,在自贡浩瀚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俊才看来,这不仅离不开自贡彩灯本身的魅力,更离不开一代代彩灯人的坚守与传承。

1988年,自贡彩灯因亮相“北京国际旅游年北海龙灯会”,名声大噪。还在山东读书的刘俊才听人讲后,第二年就联系自贡彩灯企业,到自贡工作。自此勤奋钻研三十余载,“一有空就钻研怎样把灯做得好看,好像入了这条道再也出不来了。”

中国彩灯博物馆里的“明星”展品——单体灯组“雀之灵”便是出自刘俊才之手,灯体高达5.5米的孔雀,时而仰首天空,时而低头沉吟,羽毛五光十色、样态栩栩如生。据此前公开报道,细如发丝的孔雀羽毛,是刘俊才和他的团队用手工剪刀将幻彩亚克力薄片剪制而成的。“一片尾羽就要剪3000多剪,完成500多片尾羽的剪制就需150万余剪,如果加上孔雀其它部位的短羽、绒毛,总共超1000万余剪。”

而关于自贡彩灯匠人们的工匠精神,记者在自贡彩灯出口头部企业——自贡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文化)生产车间有所见闻。生产车间经理柳光彬介绍,一个自贡彩灯灯组从平面到立体呈现,至少要经历图样设计、美工放样、钳工焊接、裱糊等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们耐下性子,来不得丝毫马虎。”柳光彬以生产车间正在焊接的一只灵雀为例,“仅身子和翅膀就需要上万个焊接点,两名工人完成这样的焊接工作就得40多天。”

而当晚的“京彩灯会”,刘俊才等自贡匠人将这份对文化的执着与坚守带到了北京。刘俊才在电话中向记者介绍,今晚亮相的“凤舞九天”灯组,凤凰全身4万片羽毛,灯组总剪制量高达800万剪。为了达到完美效果,他首先剪出每片羽毛的大致轮廓,再由8名工匠进行细剪。单一片7米长的尾羽给了3万多剪,每天12个小时,没有周末,手上也磨出了厚茧。“为了能让更多人领略到自贡彩灯的魅力,值!”

精准定位 助推彩灯“跨洋出海”

自贡彩灯亮相今夜园博园

当天,海天文化的生产车间一番热闹情景,工人分布在各个点位加班赶制订单。“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不少来自北美、澳洲、东南亚等地区。”柳光彬介绍。

而厂房外一侧的成品库房,不少成品自贡彩灯摆放整齐。记者见到一排清一色的花卉题材的彩灯,海天文化副总经理、自贡彩灯行业高级工艺美术师万松涛解释,由于花卉彩灯百搭,在不少系列灯组中均可应用,而现在属用灯淡季,“一方面可以节省人工成本,一方面也是为了破解旺季供应不足问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彩灯赛道上,如何加速快跑,甚至跨洋出海?万松涛解析了公司的中高端市场定位思路,“一方面,公司深入挖掘自贡传统灯艺,开发新产品,在国内积极开展合作,服务于城市夜游项目。另一方面,积极提升品牌运营能力,与国外大品牌合作,打造爆款产品,提升知名度。”

自贡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越来越多的自贡彩灯企业发掘新技术、新材料、新主题,赋能彩灯推广传播。以今年年初在美国田纳西州举行的“潮起东方·大美中华”中国彩灯节为例,当地企业应用人工智能光影数字技术,转化“元宇宙”彩灯研发成果,打造了“中国龙”“戏曲中国”“十二生肖”“巴蜀韵·三星秘境”等35个场景灯组。

据统计,自贡已将彩灯产业布局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今年上半年,自贡彩灯行业协会企业已开展境外彩灯项目51个,覆盖11个国家30余个地区,实现文化出口2771.34万美元,同比增长23.06%。

(图片由“京彩灯会”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