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在一楼的工作室画图做设计,晚上则住在二楼的青年民宿,每天可以在村里的篮球场打球运动,还能与志同道合的“数字游民”一起参加茶话会、音乐会……这正是28岁的朱加彬如今工作与生活的写照。

2023年6月,朱加彬从深圳辞职来到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当起了一名“乡建设计师”,在这里他不仅找到了职业新方向,更寻得了生活的诗意与惬意。

孵化全省首个“数字游民社区”

构建“林盘+商务”发展模式

在2024成都世园会开幕前夕,CCTV-13(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了温江寿安天星村通过发展“数字游民”和花木编艺推动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

温江寿安天星村是四川省第一个“乡村数字游民社区”,位于成都主城区西北郊野、岷江干流金马河畔,都江堰精华灌溉区的腹地,丰沃的黑土地孕育了五千多年前中华三大上古文明之一的古蜀文明,至今滋养着川西农耕种植业和林木园艺产业。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寿安镇瞄准人才下乡,积极探索“乡建合伙人”模式,以人才振兴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明确了“林盘+创客”发展思路,探索乡村主理人、农创客、新农人、智囊团四种招才引才模式。

2019年,天星村空间改造及运营拉开帷幕,在5年多的时间里,天星村逐渐探求到未来发展方向——工作与生活融合发展的可持续生态社区。“我们共招引培养了主理人13名,吸引500余人次数字游民来村入驻,他们不仅是天星村的新村民,更是链接寿安花木编艺IP的新活力。”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思凯介绍说。

多样化空间服务“数字游民”

打造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

今年年初,成都市发布《关于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构建“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试点方案》,提出立足街道、社区尺度,在步行(城市区域)或骑行(乡村区域)15分钟的空间范围,依托功能整合、空间复合的1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N个灵活散点布局的服务点,统筹配置党群服务、养老托育、家政便民、健康服务等民生关切服务,建设全龄全时融合多元功能的城乡基本生活单元。

在全镇探索实施“乡建合伙人”计划的背景下,天星村引育了一批懂技术、善运营、有情怀的新型乡村人才,不断集聚壮大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助力乡村价值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为了做好“数字游民”的配套服务,天星村先后孵化了“食事社”“拾六学院”“三行一术”等企业10家,已建成并投运创舍、匠坊、在野等多处空间载体,打造集会务、餐饮、住宿、购物、研学等于一体的“林盘+”多元消费场景。目前,天星村骑行15分钟范围内,汇集了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室、编艺博览园、林地自助农庄、社区小卖部、疗愈花园、编艺社交花园、社区健身房、民宿、24小时留灯书屋等服务场景,已基本形成1个党群服务中心和N个一步式社区综合服务点的生活圈雏形。

聚焦在地编艺产业和社区营造,村里还做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如联动周边高校举办花木编艺创新大赛,举办社区课堂进行在地文化培训等,让“数字游民”与村民真正互融互通,形成“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村里,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室内外办公场景和工位,这里环境清幽,可以让人的工作状态更为专注。村里的青年旅舍干净舒适,价格实惠,还能和不同行业的朋友以及村民一起,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类活动,真的既方便又自在。”来到天星村已经快一年的“数字游民”陈女士是一名律师,她如此评价在村里的生活。

“15分钟不只是‘时间尺度’,更是天星村生活的‘幸福刻度’。我们希望能有更多‘数字游民’来到这里,成为共建共创共享的‘乡建合伙人’,我们也将持续做好‘数字游民’的配套建设及服务工作,让青年人才能扎根天星,爱上天星。”谢思凯介绍。

华西社区报记者 刘俊  寿安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