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创新速度的,当是改革的加速度

新成立的上海市委科技委员会,上周首次亮相。周中,市委科技委举行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兼任市委科技委主任的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指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紧扣强化创新策源功能这个核心任务,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战略重点,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会议指出,上海要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增强科技布局的战略性和敏捷性,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要增强科技管理的系统性,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全链条加速突破。

几天后,一年一度的浦江创新论坛在沪举行,重申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使命,再度提到了“全链条加速”。

陈吉宁表示,上海将着力构建全链条加速机制、全要素支撑体系,深化创新规律研究,持续做强科技服务业,大力培育高质量孵化器和特色产业园区,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机制,建立更加符合创新规律的人才评价制度、更加有效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更加自由便利的数据流通共享机制。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年来,实现了从“打基础”、“建框架”到“强功能”的跨越,当前正进入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新阶段。如何更大程度释放活力、涌现成果,全链条各环节均需提速增效。

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同一天,部市共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场推进会议在沪举行。陈吉宁在会上表示,上海将健全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强化科技布局的战略性和敏捷性,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他强调,全市各方面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大局下行动,跨前一步、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深化对科技创新内在机理、底层逻辑、演化趋势的认识,增强领导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本领,共同努力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突破,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深化内在机理、底层逻辑、演化趋势的认识,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从更大视野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加速期,适逢全球科研范式剧烈变革期,能否从底层准确识变,实时更新观念和思维方式,将直接影响创新布局的及时性、准确性。

陈吉宁表示,上海要进一步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布局,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奋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创新要加速,战略层面的精准度显然不容有失,这就需要从科研组织的最前端谋篇布局、创设新的运作机制。

市委科技委员会会议就强调,要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紧建立完善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定期评估、比选寻优、动态纠偏机制,构建系统化的战略咨询机制,强化科学学研究。

同时,要遵循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和底层逻辑,积极稳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使人才更好匹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

在从“0到1”“1到10”的全过程创新链条上,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各个环节,需要针对性改革突破。

此前,陈吉宁在为第1期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作开班报告时,曾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上海当前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予以阐述,着重分析基础研究领域改革问题。

在这方面,科研人员投入高风险、高价值研究动力不足,更偏好一般性低风险研究,一些高校学科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潮流不适应,制约了基础研究的进一步跃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抓住裉节、攻坚突破。

陈吉宁指出,要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通过优化体制机制,解决好基础研究怎么支持、谁来干、干什么、干成什么样的问题,提高基础研究的组织化水平。此番会上再度强调,基础研究要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并举,切实抓好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

开展技术创新,要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根据不同领域企业在不同创新阶段的需求,提供更加有效的政策支持,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早先,金融服务支持被视作创新链条中需重点突破的问题,予以深入调研,并推出一批改革举措。此番会上强调,要大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撬动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成果转化,则要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推动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孵化器高质量专业化发展,系统谋划和建立科技项目的概念验证、工程熟化机制和平台。

上述每一方面,都有赖于更大力度的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统落子之际,决定创新速度的最重要因素,当是改革的加速度。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朱珉迕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泰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