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区| 把支部建在小区,激励辖区内流动党员参与基层治理。

文/ 徐亚宁

锦苑三期党群志愿服务队讨论工作中。 图/廉钢

“小伙子,电动车停放在楼道会有安全隐患,要停到停车棚。”8月22日正午,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犀和社区的流动党员谢德嫦顶着烈日在锦苑三期小区巡逻。放眼望去,小区环境干净整洁,几位居民在树荫下“摆龙门阵”,一派温馨和谐的景象。

然而,曾经的锦苑三期小区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小区”。物业管理松散、环境卫生脏乱、邻里关系紧张等问题突出,如何有效治理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如何解题?犀和社区的做法是: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撬动辖区各类资源共同参与,流动党员就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虽然党组织关系不在这里,但党员身份不会改变。”带着这样的想法,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谢德嫦挺身而出,在犀和社区党委的引领下,成立锦苑三期小区第一届红色业主委员会、组建党群志愿服务队,鼓励不少流动党员加入,参与小区共治。

像谢德嫦这样的“流动力量”,在犀浦街道还有很多。在犀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犀浦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沈学东指着面前的“党建沙盘”介绍道:“目前犀浦街道有流动党员三千余人,很多都在不同领域有所建树,要把这部分力量找出来、利用好。”

为此,犀浦街道以小区(院落)党支部为载体,以物业服务、小区管理、志愿者服务等日常工作为抓手,常态化开展摸清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工作,辖区内的教育专干、物业专干、老年专干等资源被充分挖掘。

党龄有37年的流动党员李华,是犀浦街道犀牛社区的一位“老年专干”。退休前,她管理着一个200多人的工厂,如今她带领社区的环保志愿服务队连续三年开展环保志愿服务工作,还引导队伍中的15名成员担任微网格员。目前,犀浦街道已有82名流动党员担任所在小区的义务法律顾问、义务调解员、义务巡逻员等职务,为小区善治献计献力。

如何把党员“身份流入”切实转化为“作用融入”?“最重要的是让流动党员有认同感、归属感。”沈学东介绍,当前,犀浦街道建立了属地党组织与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所在单位定期联系制度,对生活、工作困难的流动党员及时给予关心帮扶,并对积极参与社区工作、作出实际贡献的优秀流动党员,向其党组织关系所在地邮寄“表扬信”。

不久前,谢德嫦的党组织关系所在地收到了一封表扬信,信中提到,多年来,谢德嫦主动加入网格员队伍、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定期探望独居老人等,非常值得肯定。正在小区清理杂草的谢德嫦,听到这一消息后喜笑颜开:“自己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还得到组织认可,真的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