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

在文艺创作中,“苏东坡”这3个字是经久不衰、炙手可热的,各类图书、影视剧、戏剧等层出不穷。作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散文作家,新派画家,大书法家,酿酒实验者,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派,士大夫,皇帝秘书,饮酒成性者,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漫步者,大诗人,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从任何一个角度书写苏东坡,都能成就数部鸿篇巨制。美食专栏作家林卫辉的饮食文化散文集《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就是从美食的视野审视苏东坡的“吃货”人生的。

作为“吃货界”的一大宗师,苏东坡虽然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发现、发掘并改创当地的美食,还通过诗文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传承,让千年后的我们得以窥见他的独特美食世界。通过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以其名命名的经典菜肴,一个生动鲜活的“吃货”苏东坡形象已然出现在我们眼前。

《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在系统梳理苏东坡的200多篇代表性作品中关于美食的记录后,发掘出70多种类别丰富的美食,涉及酒、肉、果蔬,甚至甜品,如鸡苏水、莺粟汤等。

如在湖州时,他的好朋友、同年进士、时任湖州知州丁陟(字公默)给他送来两只大螃蟹,苏东坡欣喜若狂,写了一首《丁公默送蝤蛑》。蝤蛑即青蟹,“蟹类中之大者。”两只大螃蟹让苏东坡馋得直流口水,“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蟹黄占满半个壳,勾起了酒兴;大螯的肉削下来白得像雪,让人食欲大增。

作为“吃货”,苏东坡不仅喜欢动口品尝佳肴,还爱动手制作美食,并把过程细腻地记录下来。

在黄州任上,苏东坡发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对热爱猪肉的苏东坡来说,黄州猪肉肉好价贱,最根本的原因是当地人不懂得如何做肉食。苏东坡有自己的烹猪肉秘方,在叙州的时候就曾把秘方传给朋友李常。黄州的猪肉,他的烹制秘方升级了:“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道被称为东坡肉的佳肴有多好吃?“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就是苏东坡在《猪肉颂》里透露出的信息。

惠州市井萧条,但集市上每天还是要宰卖一头羊。被贬到惠州的苏东坡穷得买不起羊肉,就把目光放在没人要的羊脊骨上,目的还是啃羊脊骨,吃里面的肉。他在《与子由弟书》中,详细说了羊脊骨的烹制方法和吃法:“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他对自己的烹饪技术和吃法很是得意,说剜剔羊脊骨的碎肉,就像是剔出螯间的蟹肉一样,虽然只得铢两,但乐趣无穷,几天吃一顿,“甚觉有补。”把骨肉啃得这么干净,狗都啃不到肉了,“则众狗不悦矣。”

在儋州,苏东坡把鲜蚝肉和浆水加酒一起煮,熬成了鲜美的蚝仔粥。苏东坡吃后,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美食。而且,把硕大的鲜蚝烧烤来吃,味道更是在煮蚝之上。苏东坡吃得高兴,大为感慨。

《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循着苏东坡一生为官、游历的足迹,从眉山出发,至开封、杭州、黄州等地任官、游历,途中所见所闻或品尝、制作诸多美食,勾勒出一条独特的苏式美食路线和人生地图,可谓是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因此,本书可以看作是一幅囊括30多地的北宋风味地图,循着苏东坡的足迹吃遍大江南北,同时发散记录出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发展状况。

嘉祐七年(1062年)冬末,苏东坡写了一组诗寄给弟弟苏辙,抒发思乡之情。其中《馈岁》里写道:“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眉州在过年时,各家各户有互相馈赠礼物送上节日祝福的习俗,其中包括送鲤鱼和兔子,表明兔肉是当地人喜爱的一种食物。《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由此发散开来,深入探究了四川人过去喜欢吃鲤鱼和兔肉的历史,并追及当下四川人对鲤鱼和兔肉两种美食的态度,极大地加深了本书的深度和厚度。

在夔州,苏东坡凭吊诸葛亮留下的盐井时,写下了《诸葛盐井》。《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讲述了盐铁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挖掘了诸葛亮“以盐立国”的举措和推广火井煮盐的制作方式,联系到历代特别是宋代食盐的制作,以及专卖政策的变化等。这样的文史知识拓展,在该书比比皆是,读后大为受益。

不过,《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不仅仅是对苏东坡一生喜爱的美食及其做法的罗列,而是通过苏东坡写美食的诗词,进一步还原他不为写美食而写美食,其中必有所指,或托美食言志,或通过美食表达所思所想、自嘲,或有意讽刺政敌等。

荆州地处长江以南,是大雁南迁越冬之地,当地人抓捕大雁宰杀,在宋时成为一大风俗。苏东坡在《荆州十首》其六、其九两首诗里,都写到了吃雁的事情,对这一风俗给予了痛斥。“食雁君应厌”一句,以班固《后汉书·王符列传》中“食雁”讽刺贪官污吏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廉洁自律的志向。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被贬到黄州,经济拮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乐观豁达的苏东坡并没有为此消沉和怨天尤人,而是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在《初到黄州》中,他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在黄州能吃到美味的江鱼和竹笋,其他啥都不算事儿,借此表达了对政敌的蔑视。

而在儋州,吃到美味可口的生蚝后,苏东坡经常告诫儿子苏过,千万不要透露儋州的海鲜好吃,否则在北方的那些高官知道后,都要争着贬到海南来跟自己抢美食。这对政敌又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和反击。

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评价《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说:“从研究苏东坡对饮食的态度中,看到了宋代的文化发展;又从宋代饮食状态的描述中,看到了苏东坡的思想和情感变化的轨迹。这创新而独特的研究苏东坡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推动‘苏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我们开拓中国文学史、文化史和作家作品分析等方面研究的思路,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诚哉斯言,一语中的。

《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中发掘出的美食背后,都藏着与苏东坡有关的一段故事、一份情感,记录着苏东坡在逆境中,以一颗豁达的心,秉持“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吃饱”的乐观与坚韧,将生活的苦涩转化为舌尖上的甘甜。他用美食治愈自己,更让后世无数人为此感到温暖,受到疗愈,感悟生的希望。

(《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林卫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