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刘佳 赵荣昌

8月28日,以“筑牢网络保护防线 护航未成年人成长”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分论坛上,发布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年度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庞大,互联网普及率高,显示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活跃度,因此,网络保护不仅要应对不良信息的挑战,还要关注未成年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角色和面临的新挑战。

那么,新形势下,如何筑牢网络保护防线,护航未成年人成长?在中央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中央宣传部文明培育局、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四川日报、腾讯公司协办的此次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进行了研讨。

保安全促发展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

今年1月1日,我国第一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开启新篇章。为了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清朗”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

“当前,中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在立法、执法、司法等领域的制度已成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认为,接下来未成年人模式的进一步建设与落地、专门针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内容的规范建设、重要网络平台的全面保护与治理机制的建立等,将成为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机制的重点领域。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做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是基础。”中央宣传部文明培育局副局长吴涛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代未成年人生来就是网民,互联网上的学习、教育、娱乐、休闲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社会认知的影响塑造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因此,家庭、学校、社会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信息甄别等能力,进而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刘郁林持同样观点:“未成年人对于上网技能的掌握、上网时间的管理、安全风险防范的意识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正确使用互联网。”同时,他特别提醒,要重点关注未成年人对新型上网设备的使用,智能手表等新型上网设备,在未成年人中具有较高使用率,并且保持着增长态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新型上网设备的调查研究,与时俱进,动态调整调查内容,积极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政策标准的出台和完善。另外,还需关注未成年人对新兴技术的使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对未成年人和网上学习、网上娱乐等行为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需要提前了解未成年人对人工智能等相关产品的看法,了解使用情况,进而研判对未成年人的学习思想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促协同强联动

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随着新技术的普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个性化推荐算法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过度沉迷于网络。如何防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分论坛上,多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采取的一系列行业实践和创新措施备受关注。

据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介绍,从2017年起,腾讯逐步搭建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将人脸识别、AI·机器学习、心理辅导、家庭教育等技术和服务资源投入未保全链条,建立起全国最严格的防沉迷体系。“如今,腾讯未成年人保护进入4.0阶段,在技术严管同时,超越‘限制主义’,通过‘智体双百’计划等方式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新思路。在成都,腾讯未成年人守护营地还将网络保护与家庭教育结合,携手家庭社会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小红书公司副总裁许磊表示,公司内部在讨论小红书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时达成了一个共识:站在未成年人父亲或母亲的角度来思考。2022年小红书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团队,由专人专岗跟进,持续梳理、排查未成年人相关风险点,并持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小红书主动研发上线青少年模式,已经陆续建立身份认证、专属内容池,预防网络沉迷等机制。

“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现象表现在网上,但根源在线下,要大力拓展未成年人线下活动空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王学坤表示,要为未成年人提供足够的线下活动空间和劳动体验、游戏等活动娱乐项目,推动未成年人走下屏幕,走向自然,触摸现实的世界,感受现实世界带来的快乐,远离网络成瘾。

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王秀江也认为,应该坚持化堵为疏、以引代防,建议各地在积极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推动社区、学校、家庭联动,丰富线下活动的内容和场景,拓展未成年人的活动空间,鼓励政府、企业、学校、小区与社区联合,在空闲的时间和周六、日免费开放并合理组织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

放下手机,离开电脑去看一场日出,到球场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专家们表示,只有当孩子们真正认识到了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互联网才能真正成为积极探索世界的有力工具,网络沉迷也将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