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无疑是今年最热门的产业“关键词”。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已展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也点燃了各地竞相发展的热情。
最近,绵阳人工智能领域的研讨展会、产业应用比较频繁,吸引了许多高校、院所和公司的代表参加,绵阳企业也收到很多展会活动的邀请。
为什么,绵阳人工智能的活跃度比较高?这里我们提出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原创性。
我们认为,目前,国内能够拿出原创的、实用的、具备应用前景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城市,其实不算很多。绵阳正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说原创性很稀缺?因为人工智能的门槛很高。业内一般将人工智能划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指的是软硬件基础设施,如算力和芯片等;技术层指的是算法模型,如机器学习、人脸识别等;应用层则是实际产品和服务,智慧制造、无人驾驶和机器人等。
这样来看,国内拥有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其实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而绵阳发挥科技城的技术底蕴,推动院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在技术和应用领域有雄厚的储备,才能推出一大批原创性的成果,例如四足仿生机器人等。
第二个是,抓应用。
在绵阳采访,我们经常听到一个关键词,叫做“可视化成果”,意思是产品或技术要能做到可感知,看到就能有所理解。例如,绵阳的人型机器人搞得好,请它走上街头担任交通劝导员,一下风靡全网,这里就是技术与场景的融合。其优势是,能让新技术迅速落地,快速试错,迭代更新,进而拓展应用的新边界,让企业能赚到钱,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这其实也是绵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第三个是,视野广。
正如前面所说,人工智能产业分为三层,客观的讲,在基础层绵阳拥有算力等布局,但在大模型等领域还是与国内领先存在一定差距。绵阳的做法是,立足自身优势,同时放眼全国,寻求合作。目前,已有华为、讯飞等公司,将他们的大模型与绵阳的机器人相结合,实现“软硬合作”。
配上人工智能大模型,机器人可以听得懂人类指令,功能上“如虎添翼”,拓展出更多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综合这三点,我认为,绵阳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迅速成势,关键是与城市的气质有关。绵阳是中国科技城,这套完备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包括了许多推动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的有效举措,例如,在人才方面,柔性引进创新团队;转化方面,搭建中试平台;资金方面,成立基金投早投小。
这套体系,不仅催生出了核医疗、激光等未来产业,同样也适用于人工智能产业。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绵阳的人工智能产业,更要将目光投向这里的创新土壤,探究创新产业不断涌现的真正门道。
策划:刘宏顺
主播/文案:祖明远
拍摄/剪辑:付乔崧 付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