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赵荣昌 文/图
挖松土壤、拔下树苗、整平土壤……3分钟不到,55岁的刘光莲熟练地将一颗没有发芽的桢楠树挖了出来。
这是8月20日上午10时30分,川观新闻记者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民生村1组国家储备林种植基地看到的一幕。当天早上7时起,刘光莲与另外20多名村民一起,来到国家储备林种植基地除草,顺带将极少数没有发芽的树苗整理出来,等到9月下旬雨季来临时补种。
村民在整理没发芽的树苗。
刘光莲和村民们打工的这片土地,曾经是村民的林地。“以前种什么作物?”看着眼前这些小树苗,记者很是疑惑,“为啥愿意把林地拿出来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
“以前都是种植低效林竹,挣不到几个钱。”刘光莲打开话匣子,“我们家有5亩地,由于种植的竹品种不好,每年大概产不到8吨竹子,一吨竹子400多元钱,每年5亩地收入3000多元,除去人工成本基本没有受益。”
守着林地,却看不到收益。这样的日子,刘光莲们过了十多年。
“下周上来发这个月工资咯。”11时20分,长期和村民们守在种植基地的施工方代表,泸州巨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员刘龙珠扯着嗓子喊了一句,吸引其他干活的村民围了上来。
“每天180元,一个月至少可以干25天,每个月收入4500元,收入比原来种竹子收入高多了。”村民吴文海说。
2022年,纳溪区国家储备林项目被纳入省列重大项目,民生村一组的上百亩残次林地成为第一批试点区域。
位于民生村的国家储备林。
今年2月24日,刘光莲和丈夫一起与村集体经济公司签署协议,将自家5亩残次林地以土地流转的方式交由村集体。半个月后,原本长势参差不齐的竹林被整体清空并平整了林地。
清明节前,檫木、桢楠、香樟等由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为纳溪区量身筛选的树种被整齐地种植。刘光莲不仅拿到了土地流转费用,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根据全省国家储备林项目安排,纳溪区将规划造林8.5万亩,分两批建设。今年春季开始,纳溪区因地制宜,将残次林整治等纳入该项目,在大渡口、护国、白节等镇规划的5个片区开展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目前已种植储备林1800亩。
纳溪区林业和竹业局副局长程亮将邀请专业团队编制的规划书随身携带。他告诉记者,5年后,便可在生长成熟的林地里探索“储备林+林下种养”“储备林+生态旅游”“储备林+碳汇”等发展模式,分享生态红利。
根据测算,项目全部完工之后,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9.5万吨、释放氧气7.51万吨、增加蓄水70.66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6.72万吨、木材储备70.66万立方米、可交易林业碳汇123.59万吨。程亮说,“预计20年后,项目培育的桢楠、香椿、檫木等珍稀树木,价值可达37.8亿元左右。”
周末闲暇时刻,程亮会带着孩子到种植基地溜达。在他眼中,一片优质、高效、多功能的森林正在徐徐成长,储备着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未来。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网友04501 2024-08-21
以林带兴,做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纳溪区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绘就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小海有点烦 2024-08-20
新气象,群众乐
不胖只是肚子大 2024-08-20
打造生态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