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大学中文系27日发布的讣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乐黛云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27日3时4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图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资料显示,乐黛云教授,1931年出生,1948年进入北大,1952年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专聘教授,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集刊主编。
20世纪80年代起,乐黛云投身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创建和人才培养:1981年主持成立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和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1985年主持创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还先后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法合办《跨文化对话》杂志中方主编等学术职务。
乐黛云的学术著作以及编著、主编的丛书、教材如《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世界诗学大词典》《比较文学原理》等,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北京大学中文系发布讣告称,乐黛云先生是新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建设者、学术领导者,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杰出贡献,在比较诗学、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研究等领域成就卓著。
乐黛云先生曾在文章《总是要创新,要走新路》里写到:
1985年,我在北大中文系建立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在这方面我恐怕是一直没有什么自觉意识的,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没有过建所的打算,比较文学当时在系里也没有任何地位。我建所、设计课程和引进人员的想法,是后来慢慢成形的。
北大的精神是“创造”,它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是“常为新”的,是要创新、要走新路的,这也与我自己的精神是一致的:总是要创新,不能老是说人家说过的话、做人家做过的事。
1985年,乐黛云与比较文学创始人之一季羡林教授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合影。(资料图)
她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学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钱理群的老师,被称为“北大的国宝”。
季羡林曾评价乐黛云:“以开辟者的姿态,筚路蓝缕,为中国比较文学这一门既旧又新的学科的重建或者说新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戴锦华曾在《印象乐黛云先生》中描述到:“赤子之心,不谓天真,只谓至诚。为了文化的事业——中国的、世界的,她只是在真正践行着‘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
1951年,乐黛云大学时代。(资料图)
“乐黛云先生是大时代的女儿。”讣告说,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性变革中,乐黛云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者和自觉继承者,也是五四精神的捍卫者和践行者。“她一生品行高洁,以真诚自信、宽广无私的胸怀与眼光,以及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感召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人。”
中国新闻社(CNS1952)综合自北京大学新闻网、中国作家网、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等
编辑:臧赫
审校:魏园
责编:宋方灿
以军袭击收容所!已致31人死亡
停课、停运、景区关闭,多地发布紧急措施!
小黄人偷走蒙娜丽莎、马龙奥运神图......开幕式十大名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