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周梦颖 文/ 图

“稍等我几分钟,马上到。”7月23日上午10时许,泸县百和镇骑龙村一处田块,一辆采收机正配合着多位村民,完成近4亩田的白芷采收工作,正在技术指导的泸县百和镇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副会长、骑龙村特聘村主任姚静接了一通电话,便匆忙放下手中的铁耙,从白芷采收的田间,赶到中药材初加工厂房,与一家前来洽谈合作的医美公司碰头。

从田间生产一线到加工厂房的距离不算远,驱车不到10分钟。在此期间,姚静也从一位药农身份切换为商人的角色前去“赴约”。

烈日下,刚从土地里挖出来附着了深褐色泥土的白芷,被村民平铺于晾晒场中进行晾晒,阵阵药草青气蔓延于此。

“近段时间是白芷采收的关键期,白天采收,晚上烘干,为后续中药材加工生产销售做铺垫。”泸县百和镇骑龙村白芷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任志伟介绍着,刚挖出的白芷晾晒近24个小时后可去除40%的水分,再放进烘箱经过12个小时的烘干就可密封装袋储存,便于销售和加工。

“为了增加白芷的附加值,不只停留于中药材种植上,此前,已和多家高校达成合作,研究白芷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并试验成功,近段时间准备投入生产,拓展医美产品的市场。”姚静笑称,自己不止要成为“懂行”的药农,也要善于角色转换,成长为一名“远虑”的商人。

除了百和镇乡贤会副会长、骑龙村特聘村主任的身份,姚静也是县人大代表,村上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带头人”,不仅成立了四川卢川中药文化产业园,带动全村超4成的村民种植中药材,也辐射动员了周边镇,以及重庆永川区等万亩中药材种植,销往重庆、河北、山东、广东等地。

据介绍,百和镇有悠久的种植中药材的基础,且气候、土壤等比较适宜白芷、黄精等中药材种植。

“以往村民自己种植中药材,但由于种植不规范、储存不当等问题,卖不起价。现如今,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底价收购等已成体系,村民们不仅有了发展信心,回收价格也实现翻番。”泸县百和镇骑龙村村支书、主任杜冬梅说。

当前,泸县百和镇骑龙村已建成晾晒场地6000平方米,初加工厂房1500平方米,烘干线2条,为延伸产业链,当地还打造了中药材展示体验馆、中医药科普学习的百草园和农事体验园,实现“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

放眼泸县,不止百和镇骑龙村白芷中药材种植基地在打破药材产业链单一的问题,泸县福集镇石鸭滩村结合旅游观光建成了规模成片黄栀子药材基地,每年栀子花开的时候有上万游客到访。

目前,泸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余亩,2023年产量2万余吨,产值超2亿元。2023年,泸县全面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于11月顺利通过现场评审。

“在更进一步的打算中,泸县规划打造川渝道地中药材区域品牌,探索以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观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泸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后还将持续推进全县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如何让道地药材变得更“地道”,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月,泸州市印发《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从培育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带、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扩大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加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打造中药先进制造集群等多个维度,全面规划、指导泸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泸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58.1万亩,产值17.4亿元。

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市在中药材生产、中药制造销售、中医药康养文旅、中药产业人才队伍以及中药材产业体制机制五大方面,形成与泸州市中医药强市地位配套的发展格局。泸州市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超50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达到10亿元,中药材加工和制药产值达到 20亿元,中医药康养文旅产值达到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