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海燕

7月14日,由张平执导,郑瑞林、余天钜编剧,陈智林主演,中共内江市委宣传部、内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内江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现代川剧《大千世界》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演出。

《大千世界》主要讲述张大千晚年留居巴西,满怀一腔乡愁创作《长江万里图》的故事。其间,穿插张大千青年时期才华横溢,狂傲豪迈,化身鉴定人巧被张学良赏识;中年时期坚守莫高窟,临壁摹画中与敦煌文化精神相交;晚年时期挥笔思接千载,于画中拜谒苏东坡的辅线故事。剧作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塑造现实与虚幻交织的三重艺术时空,由此构建起“大千世界”。同时,《大千世界》通过行当程式化的表演化心为境,将张大千的内心世界外化,具有独特的美学意韵。

乡愁浸染的现实世界

“山青青,柳依依。人老思乡如酒烈,意到锦城西。”在这个乡愁浸染的现实时空里,蕴藏着四川地区的民俗文化,如红糖醪糟蛋、六七八——九(酒),极具烟火气地营造出张大千晚年在巴西寓居10多年的浓烈乡愁。

张大千将这浓烈的乡愁汇成画意,欲作一幅《万里长江图》。他将一身风骨,一腔情思,满腹心事,寄托于奔腾万里的长江,就着来自故乡芭蕉井旁的一捧土,挥洒出这幅传世佳作,并拒绝日本画商川上涛雄的10万美金,不愿售卖此图给他国。

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张大千是远在他国喜欢吃红糖醪糟蛋的四川游子,也是垂暮之年提笔绘出祖国浩瀚河山的国画大师。万里长江浩浩荡荡,乃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河。张大千家国情游子意,情思延长,其势滂沱。

积淀成长的回忆世界

《大千世界》有意选取张大千青年与中年两个时期的重要事件,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戏剧性的改编,在回忆时空中丰富了这位国画大师的形象。

年轻的张大千扮作鉴定人,手持一把小刀刮开石涛画的一角,露出“大千”二字,才情禀赋,狂傲豪迈,由此扬名。中年时期的张大千坚守莫高窟3年,欲将敦煌文明扬名世界,与妻儿学生忍饥挨饿,形如枯槁。最终他临摹下200篇沥血画稿,与灿烂盛大的敦煌文明神思交往。

在这个回忆世界里,大名鼎鼎的国画大师也曾年少轻狂,意气风发,也曾饥贫困苦,积淀笔力。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的世界,一代大师在此慢慢成长。越发娴熟的,除了他的绘画技艺,还有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积累感悟。当回忆时空与现实时空交织,张大千作《万里长江图》的行动便不会停留于空中楼阁。张大千一身风骨、才华横溢、技艺高超、执着追求的人物形象得以更加丰富鲜明。

但回忆时空的舞台布景太过写实,上海程霖生住宅的客厅内摆放着两个长沙发与一个茶几,此处稍显刻意的“一桌二椅”未能发挥作用,少了几分写意的韵味。

神思交融的诗画世界

《大千世界》的第三重时空,是张大千与苏东坡的神思对话,是他被外化的内心世界,意韵十足。舞台上一轮明月当空,皎洁柔美的月光飘渺其间,一艘乌篷船缓缓而出。张大千画笔行至黄州,思接千载,于画中跨越时空,拜谒在此写下二赋一词的苏东坡。二人程式化地隔空斟酒,于是互诉衷肠,悟道悟情,引为知己。

引领戏曲的重要元素“诗”,所要求的是心灵的艺术,戏曲艺术最终归结到人心的创造、人心的变化,以及人心无限的丰富和拓展。“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虚幻时空里,月明风清,有酒有诗,有耀眼才气,有万古豪情。

在这写意的时空里,人物的内心世界被外化,观众随之跨越千年,见到半生流徙的苏东坡旷达惬意,见到去国还乡的张大千其心如初。“江上有清风,山间有望舒,杯中有美酒,活得明白装糊涂。可喜亦可愁,可笑亦可哭。”于是张大千共写兼备,破墨泼彩,破其藩篱,成就心中的《万里长江图》。

“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无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戏曲因情而生,这与我国古典美学观念一脉相承。现代川剧《大千世界》以张大千的情感为核心逻辑,以现实、回忆、诗画3个虚实相交的时空,构建起一代国画大师的传奇人生。大千世界,是现实时空的烟火与乡愁,是回忆时空的意气与积淀,是诗画时空的旷达与回归。张大千的内心世界在写意的诗画时空里得到外化,极具美学意韵。也提示着创作者们,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审美中,艺术创作要求新、求变、求发展,求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化,要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

作者简介

万海燕,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