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6月12日,在洪雅县槽渔滩镇兴盛社区的一片有机茶园,人工培育的螳螂卵块(螵蛸)被投放到茶园深处。自此,洪雅县成为四川首批示范人工养殖螳螂以防治茶园害虫的地点之一。在示范期间,科研人员将定期观察螳螂“以虫治虫”的防控效果。

人工繁育的螳螂卵块(螵蛸)。

螳螂作为众所周知的益虫,在常规茶园中已难觅其踪;而在有机茶园中,偶尔能见到一两只,但其数量不足以有效防治害虫。目前,通过人工养殖螳螂来消灭茶园、果园等害虫的技术在国内仍处于研发阶段。

自2023年上半年起,长期研究“以虫治虫”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博士蒲德强,从野外收集野生的螳螂卵块,在实验室内进行孵化繁育,并于去年9-10月成功产下一批螳螂卵块。

刚孵出不久的小螳螂。

“螳螂是广食性昆虫,食量很大,在食物不充足的情况下还会自相残杀,之前人工饲养难以成功。”蒲德强说,“我们通过低龄螳螂若虫(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采用蚜虫饲养,高龄若虫和成虫则采用其他成本较低的昆虫饲养或部分人工饲料替代,解决了螳螂人工饲养成本过高的问题,从而确保了规模化人工饲养螳螂的成功。”

据蒲德强介绍,茶小绿叶蝉是全国茶区的第一大害虫,若防治不当,茶园通常会减产30%以上。而螳螂是茶小绿叶蝉、黑翅粉虱、茶毛虫、灰茶尺蠖等茶园害虫的天敌,因此,在茶园投放人工饲养的螳螂能起到“以虫治虫”的作用。

在现场,蒲德强指导茶园工作人员在茶园中心区域每隔一定距离就在茶枝上插入装有螳螂卵块并开有小孔的瓶子。每亩茶园需放置5个这样的瓶子,共含20个卵块、约1000枚螳螂卵。

茶园工人在安放螳螂卵块。

蒲德强解释说:“投放后,最多10天就可以孵化出螳螂,它们将在茶园中四处觅食。通常从4月下旬至7月,在茶小绿叶蝉的高发期,我们每隔一二十天投放一批螳螂卵块,总共投放3批,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当天,茶园工人们按照蒲德强的指导,在20亩有机茶园中投放了100瓶螳螂卵块。就在上周,他们已在巴中市巴州区大观梁茶园、平昌县大梁山茶园的两个有机茶园投放了螳螂卵块。洪雅县是他们的第三个示范点。蒲德强表示,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第一年的防控效果可能只有50%左右,但随着螳螂在野生环境中的自然繁育,防控效果会逐渐提高。

蒲德强(左)在指导安放螳螂卵块。

据了解,在每亩茶园分3批投放螳螂卵块的总成本约为450元。然而,对于示范户——洪雅县碧雅仙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任建宏来说,这相比他原来采用生物农药防治茶园害虫所花的成本要低得多。他表示,去年与蒲德强合作采用瓢虫防治茶园蚜虫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他主动要求成为螳螂示范户。他说:“这次示范虽然是免费的,但即使今后需要购买螳螂卵块,我也觉得划算。而且,‘以虫治虫’的方式,能让茶叶的品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