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永菊

诗人、文学理论家马拉美说:“诗歌是一种偏远的建筑,被精简地用少数材料造就的它试图运用尘世语言,为绝对所拥有的无限的、空洞的空间有韵律而沉默不语地编写密码。”肖雪涛就是一位有思想且严谨的诗人,从诗集《思之梦》可以看出,他将多年来的行走和记忆用影像的储存方式,将一些词语用诗性的语言变成独具个性的一首首抒情诗。

作为一位诗人来说,写诗不是偶然,往往是被喜好所引领。肖雪涛虽在商海沉浮多年,但从未放弃对文字的热爱。对当前喜欢的事来说,他甘于守住文字的寂寞,在奇妙的诗境中与灵魂对话。他说:“人老了,就是想给自己留点纪念。”

《思之梦》收集了186首作品,分为《人生感悟》《岁月缤纷》《激情燃烧》3辑。在诗歌中可看出,大自然所赋予的灵性,让肖雪涛的文字充满着深邃与智慧,在语法的提纯上更为真挚而实诚。一首诗,就是诗人身处其中的瞬间感觉,措词和节奏都是通过深思熟虑后用诗的形式高效而愉悦来完成的。

W.H.奥登说:“诗歌无论内容或外在趣味是什么,每一首诗都必须扎根于富有想象力的敬畏之中。”肖雪涛近年来的作品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美,他更渴望在时间与空间的对称里与心灵之间取得一致。于文字的心灵健康而言,如果缺少神圣与敬畏,文字的美就变得苍白而空乏。

诗人当与自己的灵魂邂逅,写诗的冲动就在记忆的入口里慢慢打开,很多诗所产生的最初际遇往往都是对爱的深沉与纪念。在肖雪涛的诗歌中就可以体会到。

在第一辑的诗歌《假如人生似这般》中,“流水携带水流,从遥远的深山冲来。/时而,被分成/两条溪水,像两条银河高悬/掉下的每粒珍珠,汇成/涓涓细流,适合山下庄稼生长”。在这首诗中,肖雪涛诗歌的创作是以美妙而灵性的笔触为基础,在具象的抒情中以沉静而凝练的语言,正确把握词语的精准性,让读者产生心灵的欢快并获得情感的升华。

肖雪涛对物象的观察更倾向于对现实的人文关怀。作为诗歌写作者,更多的书写应为“生活立言”,对自然的赋予而致以诚挚的敬意,并暗示一种生命的源泉与力量。“我站在山腰,居高临下/惊叹这深山,如诗、如画/水声犹如惊雷滚滚”。诗人在具象的推进中,用想象和震撼获得敬畏与神圣的存在。这是审美的意趣与辨识度,也是文学的存在与一种精神向度。“假如人生似这般——如涓流似瀑布/生命该是多么地壮丽、缤纷”。诗人的结尾是颇有转折性的用意,对人生,生命给予高远的启示与力量,在观察美的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激励与推动。

欧阳江阳提出:“诗意本身是有历史性的,我们要让那些看起来并不诗意的事物,进入我们的诗歌。恰恰是这些东西,能反映我们的基本处境,能反映语言的历史存在”。第二辑的诗歌《月光坐在石阶上》中,“石阶。一阶比一阶站得高/向空中延伸/码低了天/抬高了,小山丘上的树林”。这是诗的第一节,肖雪涛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寻找诗意,将一阶一阶的石梯象征人生,生命中的每一阶梯必须承受生活之重,路是行而上的。当穿越风雨历程走到高处,才真是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与飘逸。

“……昨天风来过,迈着慢悠悠的步伐/拾阶而行,蹲在凉亭/昨天雨也来过/有些急躁,砸得石阶疼痛难忍”。这是诗的第三节,肖雪涛善于在情感的隐藏中表现哲思的言说方式,风雨象征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蕴含着心灵深处的寂寞与感怀。

“今天阳光来过,坐在石阶上和树/私聊。游人散尽/星星拉着月亮来时/逼退了黄昏。月光透过树隙/学着太阳/坐上石阶。石阶如银”。这是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月亮星星黄昏植入诗的性灵中,是一种美学的价值取向。石阶连接着生活的琐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人是具有灵魂与思想的智慧动物,他的存在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就像一首好诗的存在一样,这是一个极具张力的精神联合体。

在现代的诗歌写作中,我们大多数诗人目前都处于一种业余状态,诗歌行为属于比较个人私有化的,对现代诗歌自我的写作风格,在写作与体验会有所意识,肖雪涛更多是对善,美,愉悦,悲悯的呈现。

如第三辑中的诗歌《归属》,肖雪涛将诗意栖居在一个禅意而神秘的世界里,生命与肉体像落叶一般飘荡。诗人的选材是通过情感境遇的回忆来衔接的,并力图通过自然状态表现禅意的哲思,通过对语言的重塑,用砸碎,缝补反观当下所面临的孤独、困惑。这种对精神心灵的自我解剖与弥思,是一种归属的释放与平衡。

当今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给我们的精神带来无形的挤压,而禅意的境界让心灵更为纯净。肖雪涛的诗集《思之梦》也许就是谙合某种玄机,赋予诗歌沉稳而厚重的气息,在现代的诗歌语境下散发出独特的精神力量。在这个意义上,美的呈现就是善,肖雪涛为诗集《思之梦》构建的就是一个充满和谐,温暖,美好的精神领地,也是诗人对自我阶段性的沉思与探索。

(《思之梦》,肖雪涛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4年6月)

作者简介

苟永菊,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诗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星星》《草堂》《散文诗》《中国汉诗》《四川诗歌》《华西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