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4月23日,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第五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玉忠等十人入选,涵盖化学、物理、医学、工业、农业、气象等多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

其中,农牧业领域两人入选,分别是:巴中市南江黄羊科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高级畜牧师何林芳,广元市昭化区王家贡米产业技术研究所首席专家、高级农艺师陈定全。他们缘何脱颖而出?4月24日,记者进行采访。

扎根水稻培育47年,把稻种送上太空

领完奖后,陈定全随即踏上返程。“返回前,我先去了绵阳市农科院,取了几份育种材料,准备带回所里的试验田种下去。”4月24日下午,陈定全回到昭化区卫子镇新荣村的“王家贡米”研究所,稍作休息后就开始忙碌起来。这里,他今年播了5000多份育种材料,“还计划直播的方式播2000份材料,今年会很忙。”

扎根水稻培育47年,成功培育多个“王家贡米”品种,把新品种送上太空,实现“王家贡米”年产值破亿元,带动当地5万余名农户增收致富……陈定全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水稻育种事业。

陈定全(右)在查看秧苗长势。受访者供图

2014年,退休的陈定全利用两年时间,自费跑遍10余个省市水稻育种科研单位,搜罗到30余份水稻种质资源,在自家承包田里进行水稻育种工作。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建成“王家贡米”品种选育基地200亩,搜集保存水稻种质资源200余个,配制杂交选育出不同熟期和抗性强的水稻株系2000余份,成功选育出“王家贡米1号”“王家贡米2号”。

2020年,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全国征集特色品种,在他的申请下,“王家贡米”1号、2号种子随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顺利升空。同年6月,从太空归来的100克种子在昭化区试验田顺利播种,标志着“王家贡米”品种研发进入太空育种新阶段。通过育种创新,“王家贡米”品质不断提升,近年来先后斩获“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粮油地标品牌”等10余项国家级荣誉。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这项殊荣,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团队的智慧与协作精神的结晶,我将继续深耕田野探索‘王家贡米’种子资源芯片,把新质生产力化作育种动力,绘制粮食安全的美好蓝图。”陈定全说。

让南江黄羊成为致富“领头羊”

这段时间,另一位获奖者何林芳正辗转南江县各黄羊养殖场,开展黄羊春季疫病防控、饲养技术指导等工作。

在海拔1300米的四川南江黄羊原种场上,何林芳一待就是整整五年,以牧场为家、黄羊为伴,开荒种地、建植草地,克服恶劣环境、人烟稀少等重重困难,开展科研工作。

何林芳为黄羊筛选饲草品种。受访者供图

兢兢业业完成种羊性能测定3000余只、种羊登记2500余只,整理育种资料50卷,为南江黄羊科研发展、选育保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系列的荣誉奖项,是何林芳在南江黄羊科研上不断探索的结果。她先后获得新型实用专利9个(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的4个),作为主要发明人成功申报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2篇,制定地方标准2个(其中主持制定地方标准1个)。在人民日报、扶贫网等媒体报刊发表实用技术文章8篇,参与著作的《南江黄羊》被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山羊肥羔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推广应用》获天府畜牧兽医科技进步一等奖,为顺应发展需要,2023年编写《南江黄羊舍饲技术》手册,2022年2月被四川省总工会表彰为五一巾帼标兵。

南江黄羊是我国第一个人工培育的肉用山羊新品种,是南江县的特色农业产业,亦是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何林芳探索出家庭羊场“1111”模式,“125”扶贫羊模式,为当地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养殖规划,把科技成果写在大地上。2019年,南江县15个贫困村565户贫困户2424人依靠养羊脱贫摘帽,实现人均收入5640元。

“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既是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今后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厉,争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助推南江黄羊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何林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