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李强 摄

川观新闻记者 唐泽文

“企业多,高校少”过去一直是东莞的短板。这次采访中,采访组探访了来自四川的高校电子科大落地于此的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研院”)。这个研究院目的很直接:转化科技成果。

为什么要到东莞转化?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里有应用场景。在东莞,2022年研发投入经费达到800亿元,其中,95%以上来自企业,而民营企业又占据了其中的92%。民营企业贴近市场,各类丰富应用场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更优质的土壤。

广东东电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是电研院孵化的企业之一。该公司拥有50多项国际授权认证资质,能够为企业提供电子电气产品出口至全球7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认证。

要知道,产品检测过程中,不同国际标准可能导致重复检测、长周期和高成本的问题。这家公司通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服务方解决了这些问题,减少了市场推广的障碍。在这里,仅扫地机器人产品这一项检测,就给公司带来了可观收益。

不仅如此,更好的投融资环境,也让高校在东莞寻得了更多可能性:去年,电研院持股孵化的广东为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了新一轮融资,用于支持该公司汽车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拓展。为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之后在松山湖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行业领先的智能汽车网络安全产品与服务提供商。

作为孵化器,电研院已经累计孵化了超过100家新型科技企业,通过提供资源和支持,帮助这些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向创新型集群转型。

不只是电子科大。201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这里落地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验室设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其中创新样板工厂作为实验室吸引、承接大院大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创新样板工厂引进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25个项目团队,孵化产业化公司42家,销售合同额5.9亿元;其中17个团队完成一轮或多轮融资,融资总额超7.5亿元,市场估值超40亿元;已申请专利790件,其中国际专利16件。

而公共技术平台既让企业得便利,也让自身获得收益。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摆放着由东莞市支持下配套的上百台套先进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围绕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测量、模拟等方向,建设起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等综合性用户开放平台,满足中小企业材料设计、技术改进、产品升级和开发、中试验证等需求。

截至2022年底,平台累计服务企业超250家,各类技术服务收入超2.5亿,其中为东莞市企业服务收入占比超过65%。

香港科技大学落地东莞的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则通过 “基地+”模式,重点培育机器人产业创业者。机器人基地建设了东莞首个全国创业示范孵化基地,引入全球以及大湾区顶级供应链、风投资本、品牌渠道等资源,让创业公司快速落地,减少试错成本。

整个基地专注于机器人和智能硬件方向,已孵化多个独角兽科技企业,如生产“网红”拖地机器人的云鲸智能、研发箱式仓储机器人系统的海柔智能等。

截至目前,机器人基地共孵化科技企业60多家,存活率超过80%,约15%成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企业,孵化企业总估值超过800亿元。

有市场、有配套、有应用场景,在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东莞,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的确快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