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客户端·华西都市报记者 殷航 制图:姜宣凭

 

成都市新一轮机构改革又有新进展。25日,涉及的11个政府部门中的8个部门,公布了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三定”通知。这意味着,为期半年的成都市新一轮机构改革已进入尾声。

 

具体来说,成都新组建部门4个,政府机构更名2个、部门管理体制调整3个,7个政府部门直属副局级行政机构不再保留。目前除3个部门“三定”正在拟定外,其余改革均已完成。成都市政府工作部门41个缩减至40

 



8部门公布“三定”

发改委内设机构最多

 

涉及成都机构改革的11个部门中,8个部门公布了“三定”通知。除成都市文广新局、成都市卫计委、成都市外侨务办正在拟定“三定”通知外,其余机构改革已全部完成。

 

通过调整,成都市政府工作部门由41个调整为40个,4个正局级挂牌机构不再相对独立运行,7个政府部门直属副局级行政机构不再保留,部门挂牌数由14个减少到13个。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后,成都市辖区政府工作部门将不超过23个,县(市)政府工作部门不超过24个,挂牌机构个数均不超过8

 

8个部门公布的“三定”通知来看,成都市发改委的内设机构最多,达30个,配备行政编制人员180名。成都市农委内设机构26个,配备行政编制人员132名。成都市物流发展办公室内设机构最少,为5个,配备行政编制人员31名。

 

“一把手”到位

4个新组建部门开始运行

 

此次成都市机构改革的一大亮点是,组建了4个新的政府部门,分别是:成都市文广新局、成都市卫计委、成都市物流发展办公室、成都市外侨务办。目前,这4个部门的“一把手”目前均已到岗,部门开始正常运行。

 

除这4个部门外,更名的两个部门也已完成改革。成都市城管局和成都市商务局官网的名称均已变更。成都市城管局已更名为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负责城市管理领域的统筹协调、监督检查职责。成都市商务局更名为成都市商务委员会,新增牵头负责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工作,拟订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职责。

 

7个部门直属副局级行政机构不再保留

 

此次改革中,有7个政府部门直属副局级行政机构不再保留。成都市物流办调整为成都市政府工作部门;成都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并入成都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成都市能源办公室并入成都市经信委;成都市外国专家局(市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并入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都市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并入成都市水务局;成都市工商公平交易执法局、成都市质量技术稽查局的机构规格进行规范。

 

此外,区(市)县工商局、质监局由垂直管理体制调整为分级管理体制,为同级政府工作部门。成都市粮食局所属的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等5个分局划归5城区政府管理。

 

【延伸阅读】

 

“局”和“委”有何区别?

“委”权力更大,覆盖面更广

 

此次机构改革中,成都市城市管理局更名为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市商务局更名为市商务委员会,是改革的一个亮点。那么,“局”变“委”,一字之差的背后有何玄机?

 

“一字之差,意味着更大的权力范畴和工作职责。”成都市委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委”将承担起制定政策、规划、标准,以及监督执行、统筹协调等职责;而“局”则只有执行、监管的职责。“局”变“委”意味着将更重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

 

更名后的城市管理委员会,新增牵头建立城市管理综合协调体系和责任体系,负责城市管理领域的统筹协调、监督检查;成都市商务委员会则新增牵头负责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拟订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的职责。

 

“委”改“局”的情况,全国已有不少例子。20113月,北京市旅游局更名为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并列入市政府组成部门。专家认为,成立“旅游委”不只是机构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产业定位和发展理念的转变,同时传递出首都“十二五”发展变化的信号。

 

北京市旅游委成立后,将从原来单一部门的行业管理转变为多部门协调的综合管理,新建两大协调机制:一是首都旅游产业统筹协调机制,协调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中央在京部门、单位、大型国企等,在统筹资源、开发商品、创新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配合;二是政府部门决策协调联动机制,将旅游决策与园林、绿化、文化、商务、交通等多部门相互衔接,实现决策联动。

 

也有“委” 改“局”的例子。2010年,在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部分地市将“国资委”更名为“国资局”,由直属特设机构改为职能部门,业内产生较大反响和担忧。国务院国资委认为,国资监管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地方国资委的监管范围要逐步实现全覆盖。

 

本文编辑: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