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意思是说,因为蜀道太难走,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的古蜀国,至今四万八千年来,与秦陇之地没有联系。
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从历史记载和现有考古发掘看,巴蜀与秦陇之间在先秦时期就有往来。
阴平古道
得陇望蜀——秦陇与巴蜀之间早有密切往来
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员谭继和说,历史上很多记载都说到先秦时期蜀道,唐宋以前,蜀道多以栈道为主,行走悬崖峭壁之上,早期的阴平道,也被称为“左肩道”,“挑夫没法换肩,更不可能转身。”
而在李白写《蜀道难》之前,也有很多记载蜀道艰险的文章。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描述,“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就是说,虽然道路艰险隙窄,但甘肃和四川的商贾、货物来往却很频繁,“而陇蜀来往,主要还是走阴平道,从甘南过青川入蜀。”
“蜀麻吴盐自古通。”谭继和称,从《史记》《华阳国志》等文献记录看,从成都到长安的贸易活动一直没有断过,蜀地的漆器、蜀锦、金银器、邛竹杖等特产,传到了长安,并且通过长安往西、往东、往北传递,这也是为什么能够在蒙古和朝鲜发现一些来自蜀地的金银器。当然,西北的马匹、棉花、胡椒、洋芋、胡萝卜也通过蜀道传到了四川。
从这个意义上说,阴平道是早期主要开掘使用的蜀道主干道之一,也因此,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故有“得陇望蜀”的成语。
从目前的一些考古发现也可印证,阴平道在先秦时期沟通南北的大作用。
1984年春,在青川阴平道上白马关一带,考古人员从一座残墓中,发现一件四孔大玉刀和一件铜鍪,经考证,其埋葬年代虽然为战国(以伴出的铜鍪为依据),但其制作年代有可能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代早中期,并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渊源极深,且与广汉三星堆月亮湾出土的部分玉器有关联。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研究员王方据此认为,蜀地与秦陇之间,先秦之前就有人员往来与物贸交流,而且应该走的是走阴平道。
后来秦灭巴蜀,阴平道发挥了重要作用。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川北青川县郝家坪发掘清理秦移民墓葬群时,出土了写于木牍上的战国晚期秦国法律文献《为田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李均明中认为:木牍性质是“命书”(国王的命令),内容是关于造田的标准与维护道路、桥梁的规定。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彭邦本认为,《为田律》牍文的发现和释读,无疑是秦人将商鞅变法后施行的秦地农田水利制度推行于蜀地的确证,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蜀中经济社会发展。
据此专家们确认,成都平原早期“与世隔绝”的旧识已成为历史,近几年来,多方面的考古证据已显现出成都平原与包括秦陇在内的其他早期文化间很早就存在着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与交流。
开发转化——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宝藏多价值高
阴平道作为秦陇沟通巴蜀早期的主干道,开通时间早、存续时间长、沿用时期久,曾在古代南北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阴平古道所经之地山高水深,地形复杂,沿线有栈道、有雄关、有桥梁,古栈道、古桥梁、古关隘、古渡口、摩崖题记以及历史文化古镇等,遗址遗迹众多,值得认真保护研究,文化旅游转化利用价值大。
人们常说的阴平古道起于甘肃陇南文县,翻越青川县境内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四川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镇),全长260多公里。当然因为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变化,从文县进入青川后阴平道也有路线上的改变,但无论怎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遗迹,都值得保护、研究、利用。
阴平古道上名气较大的遗址遗迹当属三国时魏将邓艾奇兵偷渡的摩天岭。《三国志·邓艾传》中说:“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如今,青川县利用摩天岭在文旅价值转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这处军事要塞的军事文化价值、敢于闯险关树大业的文化价值等还需要深入研究、深入转化利用。
事实上,由于阴平古道是甘肃南部进入四川的一条捷径,自从魏将邓艾伐蜀打开阴平道以后,明朝初年傅友德领兵偷渡阴平天险摩天岭灭夏;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与胡宗南部队在这里展开大战,狙击了胡宗南部队,取得懋功会师的大胜利;青川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从阴平古道上入川的。可见这条古道,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此外,专家们还认为阴平道上的枢纽要冲青溪古镇、秦人大规模入蜀的见证郝家坪墓群、陇蜀要塞白水关等,以及阴平道甘肃段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宝藏众多,大家可以合作研究、保护、利用,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在文旅转化利用上的丰厚价值。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