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路”是自汉代起便已开辟的蜀郡通往巴郡的驿道。

据清嘉庆《四川通志》载:(东大路走向是)成都至简州(今简阳)120里,简州至资阳75里,资阳至资州(今资中)144里……壁山至重庆100里。合计840华里。东大路是连接成渝两地最为近便的官道。沿这段残存的东大路步行近半个小时,一座既似庙宇,又似民居的大院呈现眼前。“龙泉山石刻陈列馆”,也就是当地人称的大佛寺。

穿过“天中天”大殿右侧的小木门,一面高近10米、宽10多米的岩壁,蓦然展现眼前。这便是当地人称的“天落石”。因大佛村方圆数公里范围内,绝无如此坚硬、如此硕大的石块,人们便传说是天上掉下来的。北周文王碑,便雕凿于“天落石”上。

南北朝时期的公元553年,在成都称帝的武陵王肖纪,出兵攻打发生内乱的占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梁朝。在陕西建立政权的西魏的权臣宇文泰,趁机命大将军尉迟炯率军分六路攻入四川,围成都50余天后,成都投降。尉迟炯手下的骁将强独乐当上了天府之国的高官。

三年后,宇文泰染疾身亡。又过了一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篡夺西魏政权,建立了北周,便恭敬地追认父亲为文王。当时驻防武康郡(今简阳)的车骑大将军强独乐等11位将领,为歌颂他们英明的最高统帅宇文泰的功德,在“天落石”刻下此碑,此碑故称北周文王碑。

北周文王碑由于岩石石质坚硬,且后人又倚石搭建房廊为其遮风避雨,因此碑上的文字并未因年代久远而漫漶。尤其是阳刻碑额全文(共56字)字字清晰可辨,这就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特别是书法史,提供了实证。

(摘自《蜀韵纪事》 王英/文 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