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观察 郭慧琳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老兵档案

姓名:陈思龄


年龄:88岁


籍贯:泸州市龙马潭区


经历:1951年6月,19岁的陈思龄参军入伍,同年9月进入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志愿军军人。陈思龄负责前沿后勤装卸保障和警卫,归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保障四分部27大站81分站三分部,入朝作战期间担任过副班长。


1956年3月15日,陈思龄退伍回乡,安排负责当时胡市公社民兵训练工作,之后一直在家乡务农至今。目前,陈思岭膝下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配偶早已去世,与儿子陈顺江生活在一起。曾获得“抗美援朝纪念章”、荣获“三等功”一次、通令“嘉奖”两次。

精神抖擞,这是记者见到抗美援朝老兵陈思龄的第一印象。近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采访组来到了抗美援朝老兵陈思龄家中,陈思龄已同子女早早的等在门前。见到记者,已满头白发的陈思龄快步从家门口的坡上走下来,挨个握手、打招呼,口齿清晰,全然不觉这位老人已88岁。

陈思龄同他的子女合影。门上的对联是陈思龄自己写的。郭慧琳摄

陈思龄老人1956年退伍返回家乡,目前住在龙马潭区胡市镇黄桷村,两层楼高的屋子,客厅里摆放着一张长桌、一个沙发、一个冰箱、一个电视机柜、一台电视机。在屋子对面有一片农田,有时陈思龄会到田里翻捣土地、干点农活。

老人的子女从屋里拿出了三个红本子,一本是《复员军人证明书》,一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理工证明书》,另一本印上的是朝鲜语。此外,还拿来了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一枚“三等功”军功章、两张通令“嘉奖状”。看着眼前这些荣誉,老人想起了在朝鲜战场上的峥嵘岁月。

陈思龄同儿子陈顺江,讲起战场上发生的种种时,不自觉地比划起来。郭慧琳摄

摸黑赶路的夜行军 从出川到跨过鸭绿江用了3个月

陈思龄回忆,1950年,美国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战火严重威胁到新中国安危,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1951年6月30日,他参军入伍,那年只有19岁。“我们集合后,乘木船到了合江(县),接着坐轮船出川抵达了湖北武汉。那会儿还是‘八·一’建军节,就发了棉袄。紧接着,坐上了闷罐车,直接到达辽西(现辽宁省),没怎么停留就赶车去了安东(现辽宁省丹东市)。”陈思龄告诉记者。

抵达安东的当晚,发生了惊险一幕,陈思龄回忆:“当晚本来准备过江,晚饭都做好了,可还没来得及吃,就听见敌机就开始轰炸。只好马上把火灭了,不灭火会被敌军发现。”到了晚上,陈思龄随着军队夜行过江,不能打电筒,车辆只能打着微光前行。“一人发了3斤饼干、一袋炒米,大概5斤的样子,就开始出发了。

行军途中,陈思龄都能听到敌机在头上飞来飞去,路上还要让老百姓关灯,不让敌军发现目标。”军队每天下午6点过,看着天快黑就出发,即将天明时,再找地方住下,这样一走就走了10余个晚上。陈思龄说:“没有熬过夜,那会儿眼睛都红了。”

陈思龄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获得的徽章,挂在胸前。郭慧琳摄

行军途中,也难免发生一些趣事。陈思龄告诉记者,由于军队人较多,队伍较长,难免有人要掉队,加入有100个人,前30人慢慢走都可以,就看着队伍后面的人一会儿就一路小跑追赶队伍。1951年9月,历经3个月,抵达了目的地,就住在老百姓家里。“那个屋子屋顶较矮,是用大大小小的石板盖的,进门一定要脱鞋,晚上几个人挤在一张炕上睡。”陈思龄说。

转运物资遇敌机轰炸 眼看着战友被石子打穿耳朵

“刚到战场时,战火冲天,到处都是炸弹坑,时不时就有敌机在头上飞,当时内心是害怕的。”作为一名前线后勤兵,陈思龄刚到战场,看到的就是不断被转运下来的伤员,缺手、缺腿的伤员随处可见,有的伤员肠子都裸露在外面。

陈思龄所在部队归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保障四分部27大站81分站,主要负责前沿后勤装卸保障和警卫。全天候警卫,夜间挖汽油沟,搬运、管理粮食……“200多斤一袋的大米,我们班7个人当时在半个多小时,就卸了6万斤粮食。”陈思龄告诉记者,“360斤左右一件炮弹要一个人去搬移,挺重的,累的够戗。”

陈思龄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的“证书”。郭慧琳摄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转移物资时,突然遇到敌机轰炸,连疏散、躲避的时间都没有。“我们的粮食那会儿存放在山上,本来还在转移粮食,突然听到敌机飞来,不断向地面轰炸的声音,要疏散也来不及了,只能原地趴着,不能动。炸弹在四周落下,石头四处飞溅,地面也在颤,心脏都震得疼。我旁边一个战友就被溅起来的石头打穿了耳朵,血不断流,他连话都说不出了。”陈思龄说,除了转移物资,他每天要和战友拿着枪上山剿匪,也有碰上敌军的可能。

“在战场上呆久了,就不害怕了,敌机在头上飞来飞去是常有的事,比起刚到战场时,都习惯了。”陈思龄说,战争是残酷的、艰苦的,战场上没屋住,要么睡战壕、要么睡防空洞等,每天只有一顿大米,其余是吃高梁、面粉。敌人来了,没吃饱,也要操起枪杆子去打仗。入朝作战期间,陈思龄担任过副班长,获得“抗美援朝纪念章”、荣获“三等功”一次、通令“嘉奖”两次。

朝鲜战争结束后,1956年3月15日,陈思龄退伍回乡。由于军事素质过硬,得到胡市公社领导一致好评,安排负责陈思龄在胡市公社训练民兵,此后一直在家乡务农至今。抗美援朝战争过去70年,如今88岁的陈思龄过上了自在的田园生活,身体还算硬朗,膝下的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

“抗美援朝纪念章”、“三等功”军功章等这些“宝贝”,陈思龄一直珍藏在家中,“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我就拿它跟打仗时比一比,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陈思龄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