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李婷

5月20日,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人艺”)、巴中市平昌县人民政府、成都如锦舞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话剧《无处不青山》首演。

刘伯坚与《带镣行》。

本剧以巴中市平昌县走出的早期共产党员刘伯坚为题材,讲述了革命志士刘伯坚矢志不渝寻找真理、寻找救国方向,并最终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的故事。首场演出现场座次几乎售罄,全场观众跟随青春、热血、充满张力的演出追溯了刘伯坚的传奇一生,革命志士的事迹在戏剧的舞台上再度绽放光芒。

《无处不青山》剧照:刘伯坚回忆起自己和革命先驱们一起的时光。

“这个费头子,回来一定没得好事。”话剧《无处不青山》一开头,刘伯坚的父亲觉得自己儿子当了小官有点得意,没想到孩子一回来就告诉他,要“辞职”去法国勤工俭学。这个场景像极了当下“裸辞”的年轻人,引起现场观众阵阵笑声。轻松的开场带出整部剧紧凑的节奏,这离不开举着灯笼的“歌队”演员,他们带领着观众走进刘伯坚的故事里。

歌队在整部剧中有重要的戏剧作用。

“这海上的月亮,好像我妈做的锅盔哦,再加上点凉粉”“我是巴中人”“我是南充人”……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演员的台词介入了四川话,听上去格外亲切。少年离开家乡,现代舞美的灯条勾勒出另一个时空和思考空间,极简的服化道配以风雨飘摇的轮船、国外街头等历史情景画面,让历史故事浮现在观众面前。

《无处不青山》剧照:刘伯坚出国乘船。

话剧《无处不青山》取自“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为剧名,由四川人艺优秀青年编剧赵寻执笔,国家一级导演敖晓艺执导。

刘伯坚是谁?一个关键信息触动了该剧创作者创作:刘伯坚烈士牺牲时40岁——他的生命里,只有青春。他是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的“高材生”,是去欧洲勤工俭学的“海归”。刘伯坚身上广为人知的故事是他被捕后在狱中写下的诗歌《带镣行》《移狱》《狱中月夜》,和与妻子饱含深情的三封家书。

该剧的不少主演都是青年演员。

青春热血、对信仰的不懈追寻,是编剧赵寻与导演敖晓艺初创本剧时定位的基调。刘伯坚离我们并不遥远,在那个觉醒年代,他也是一个平凡的“追光青年”,每一代青年在他身上都能找到珍贵的“共鸣”。敖晓艺说:“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需要像他这样一个有原则,有思想、热情、努力、真诚的人,所以我很想把他介绍给观众,让观众与舞台角色同呼吸共命运,寻找到刘伯坚毕生灵魂的归处。”

(剧照由四川人艺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