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华/文

10月13日,四川日报副刊《人境》周刊第三期来了!

本期除了你已熟悉的“后浪”和“行走”,又推出了新设的“读城”和“打街”版。

巴蜀一家亲,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或许你去了成都,去了重庆,可你知道成渝的不同到底在哪儿吗?后浪版将为你奉上成渝变形记;

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中很多秘密,行走版从本期开始推出“国保寻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栏目,9篇系列稿件通过记者的实地寻访,让你感受四川深厚的历史和文物承载的灿烂文化;

人人都说家乡好,你的家乡独具什么气质?读城版的两个讲述,亦或能勾起你的思念或骄傲;

人物故事人境周刊的重要元素,打街版以图片的形式讲述人物,或许更能吸引你的眼球。

各版面的亮点如下,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标题,深入阅读:

9版 后浪

95后的朱毁毁,专注于城市人文摄影。他很早关注到成渝题材,2018年,朱毁毁的公众号发布了《川渝一家亲,成渝世代仇?》,获得成都和重庆两地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今年6月,朱毁毁进行了“成渝变形记”策划,推出《没去过重庆的成都人&没去过成都的重庆人》,试图让更多人看到标签之外的成都和重庆。

【人镜·后浪】成渝变形记——一个95后摄影师的城市观察实验

10版 行走

8月30日,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开学,学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参观校内的中国核聚变博物馆,79岁的严东海老人担任解说,他是“人造太阳”的研发者之一,严东海期待能在一号环流器诞生的地方,见证核聚变最终成功。

【人境·国保寻踪】 寻访束缚“人造太阳”的第一代“缰绳”

【人境·行走】守护“格聂之眼”

11版 读城

史书载德阳有两次移民记录,一次是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一次是1958年前后三线建设三大厂与其他军工厂的建立;而第三次移民应是1983年德阳建市后全国各地一批人陆续到来。多元文化的浸润与孕育使德阳品质彰显,让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的人越来越幸福。

【人境•读城】 相遇德阳

【人境•读城】公益长椅:一把可承载情感的椅子

12版 打街

46岁的茶社主人陶思俊手持电烙铁在葫芦上烙印出独具成都特色的熊猫形象,这是他为献礼2021年成都大运会,特别创作的葫芦画。

人境︱葫芦烙画 献礼大运

生于1996年的李卓霖。受家庭的影响和社区音乐氛围的熏陶,5岁开始学琴,6岁起便在自家琴行接受提琴制作、修理的培训,迄今已经和小提琴打了近20年“交道”。

人境︱提琴雕琢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