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开栏语


一年之计在于春。近日,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要求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作出部署,农业农村部也强调要紧盯不放抓好春管春耕。当前,四川由南到北进入春耕备耕时节,为生动展现我省各地抢抓农时、全力以赴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的奋力作为,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趣说天府春耕”系列报道,关注田间地头的新农技、新农机、新措施等,报道我省发展智慧农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的具体实践,展现我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主动作为。


+ + + + + 

内江威远:

“地暖姜”抢占全国大市场

川观新闻记者 陈宇 内江观察 罗清心 摄影报道

“走、走、走、走……”嘹亮的吆喝声从小山坡顶上的地里传来。沿着小路走上山坡,村民李治芳和其他组员正在地里忙碌着,紫红色的土地上盘旋着大批刚刚从地里拔出的塑胶水管。李治芳在田埂边缘用锄头轻轻翻开泥土,把露出的塑胶水管交到列队整齐的村民手中,大家一边吆喝着节拍,一边把埋在地里的水管扯出来。

2月15日,记者来到内江市威远县新店镇民富村,看到的就是这里春耕时节特有的劳作景象。

铺设“地暖”,反季节生姜“卖爆”了

“春节前是18元一斤,春节后到了25元左右,一直持续到现在,几乎是近几年最高的价格了。”春耕之前,李治芳刚刚卖完3000多斤反季节生姜,她请来村里的其他组员帮忙把地里的“地暖”撤掉,以便备种玉米。

正在清洗的仔姜

乡道两旁,停了不少收姜的小货车,从自贡过来的经销商刘伟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市场上品质好的仔姜已经卖到了60元(每斤)以上,需求量大,卖得好得很。”

仔姜兔、酸辣鸡、泡椒猪肝、豆瓣鱼……四川人餐桌上的家常美食中,酸辣脆爽的泡仔姜是必不可少的调味料,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每年4月份之前,全国市场上的仔姜大多产自内江威远。

村民在春耕前忙着撤“地暖”

生姜一般在立春之后播种,每年的4月份大量上市,为抢占冬季的市场,民富村在20年前就开始种植反季节生姜。生姜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为给反季节生姜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村民在大棚的地下埋设管道,再用锅炉烧水,通过管道循环为生姜增温,“跟北方的地暖没啥子区别。”李治芳说。

科技转型,在家里就能“控温”

“现在我们正在实验电加热,目前看来相当成功。”民富村村委会副主任曾强带记者来到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大棚旁,他指着一个嗡嗡作响的机柜告诉记者,这就是民富村正在测试的“黑科技”。

20多年前“地暖”生姜种植成功后,民富村一直用锅炉烧煤的方式增温,“要24小时守着,热了冷了都不行。”曾强说,传统锅炉供暖,除了管理需要消耗大量人力以外,烧煤还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并且随着煤炭价格上涨,种姜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去年县里、镇里就支持我们搞电供暖,目前运行下来,要节约一半左右的成本。”

民富村仔姜地暖新设备

除了成本降低,新设备还集成了智能温控、远程控制等功能,“村民躺在家里用手机就能设置温度。”给记者介绍新设备时,曾强特意嘱咐记者要小心一点,别踩到进水管,“漏水的话,它自己就要停工。”

“新设备实验还是相当成功的,但是推广还有些难度。”新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种植生姜需要“轮作”,即同一块土地不能一直种植生姜,而“煤改电”最大的障碍就是轮作的种植方式所造成的电力配套建设困难,“我们已经协调了专家来研究土壤的改善方案。”他表示,解决了轮作问题后“煤改电”就会得到快速推广。

据了解,民富村现有170余户农户从事反季节仔姜种植,全村种植面积达1300亩,每亩可产出仔姜1万多斤、老姜3万多斤。

地暖管带出新鲜的泥土,一块被遗落的仔姜被翻出来,帮忙的村民把仔姜扔给正在埋头锄地的李治芳,打趣说:“快点捡好,值五块多钱哦!”管道移出后,李治芳即将在紫红色的土地里播种玉米,她还打算试种一些新品种的黑玉米,“春耕种玉米,冬天收仔姜,农民数钱忙!”李治芳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