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青春是梦想的载体,敢拼为未来蓄力。四川日报广安全媒体中心今日起推出特别策划“广安新力量”,关注那些身处广安,敢于创新,立志改变的青年人。


彭娟 川观新闻记者 何浩源

充气式的透明塑料将底下的睡垫包裹起来呈圆柱体状,四根圆形钢丝将其撑起来,就像一个大型的透明毛毛虫。在蓝色一端还安装着一个控制器面板,几个大小不一的蓝孔嵌在“毛毛虫”身体两侧和上方……

这条造型独特的“透明毛毛虫”就是由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团队自主研发,且已经取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充气式新型负压隔离转运舱。

今年8月,该团队凭借新冠防护用具的设计项目,荣获了“第六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金奖。其中三项产品已通过防治新冠肺炎绿色通道,快速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获得1项。

“神器”亮相:比以往装备更智能、更安全 

高高的个子,黑黑的皮肤,来自凉山的大三学生禄坤是这个团队的一员,主要负责市场营销。他思维活跃且颇有想法,一进入大学就加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还和室友合作创办了音乐工作室。

今年3月,看到全国范围内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具等都十分紧缺,禄坤和另两名同学就想到,要设计相关防护用具。很快,在和老师及成员们商讨后,项目启动。

整个项目包括隔离病房、隔离转运舱、防护服、人体降温装置等4个设计,涵盖了病人入院到安置再到入院治疗的全过程,以及医护人员的防护,比已有装备更智能和安全。

以已做出实物的“透明毛毛虫”——充气式新型负压隔离转运舱为例。“在转移病人时,要用到隔离担架,但是普通的隔离担架笨重且占用空间大,我们就想怎样让隔离担架更加轻便呢?”禄坤说。

于是,他们设计出了充气式、可压缩折叠隔离担架,占据较小空间的同时,舱体软性材料和硬性装置可以拆分,重量在25千克内,用起来更加便捷。

这个“神器”还设计了能够过滤的进气孔,两侧的圆形操作窗里装着塑料手套,便于医护人员的手在不直接接触病人的同时进行救治。配备的控制器面板可以控制负压,内部一旦发生异常,上面的报警器就会响起。

“争出金奖”:直面分歧与灵光乍现

这次设计,也让团队深刻感受到,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团队在项目初期就遇到了挑战。疫情期间,成员们都只能在家中,微信群里的沟通极为不便。“这是个需要一边讨论一边实际操作,及时调整的项目。”最初,项目只能停留在纸上。

5月学校开学,整个团队也终于迎来线下讨论和实践,很快,6月份,设计和产品都做出来了,隔离转运舱率先成型。

问题又来了,设计出的产品需要测试。如何进行?

就在整个项目又将陷入停滞时,团队指导老师钱亮灵机一动,该产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患者呼气与吸气能够顺利循环,然后利用专门设备处理呼出的气体,普通人就可以进行测试。“于是我们就根据人体呼吸的特点,以及人民医院的指导下,将产品进一步完善,自己测试,最终做出完整品。”钱亮说。

团队成员都说,10人来自学院不同专业,有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工业机器人等,会对项目某个环节产生不同的看法,但大家形成了共识,相互听取意见,民主讨论,直到提出大家都接受的方案,问题解决。

有一次,大家针对是否将隔离转运舱设计成透明产生了分歧。赞成者认为这便于观察患者情况,反对者则举出不利于保护患者隐私、容易让外面的人产生恐慌的理由。最终几经讨论,多数人选择了前者。

期待“出圈”:“我们并不比谁差”

“或许社会上有人会用‘有色眼镜’来看我们,认为专科生怎么会做出这种有难度的项目,但我们并不介意。”禄坤说,产品中的控制器都是成员们一遍遍试验后自主研发并亲手做出来的,“我们并不比谁差。”

目前,整个项目中的隔离病房、隔离转运舱已经做出了实物,隔离转运舱目前正处于二类医疗器械认证中。另外两项,这些学生们还在边学习,边设计。

团队成员表示,他们还在和重庆的一家节能技术公司合作研发,目前已生产出一批隔离转运舱实物。未来在取得相关许可证后,该公司还可能将其扩大生产,并投放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这次获奖,也创造了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互联网+”比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整个项目做下来差不多花了5个月,过程很辛苦,但越是辛苦,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就越快。”禄坤说。

目前,这一团队已定下小目标——他们此次拿奖的是省级比赛。虽然还不确定能否进入国赛,但他们已经在为此做准备,该项目会不断完善。

视频及摄影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