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徐莉莎

12月30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在成都召开。

一张蓝图,一个背影。

来川考察的重庆市党政代表团的嘉宾已经奔赴下一个点位,重庆市科技局局长明炬还在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的大厅内驻足。

巨幅大屏上,兴隆湖波光潋滟,国科大成都学院、中科院光电所、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四川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环湖布局。

“这当中,有不少是一年半前才开工的项目,如今已蔚然成型!”明炬说。

2021年5月,40个科创重大项目,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后集中开工。

是巧合,也是一种回应。一年半以后,部分项目迎来出席第六次会议的川渝党政领导的审视。

从“旋风开工”到密集落子,科技创新中心加速成势

群贤街上,一栋栋通体橙红的建筑,都有一家刚入驻的科技界“金字招牌”,3000多人在一年内迁入,让这里迅速成为四川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路口的斑马线上,化学分子式、博士帽、显微镜等图标时时提醒着来人——这里“含科量”极高。

2021年5月27日,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两江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短短10分钟的开工仪式上,总投资超千亿元的40个科技创新项目,以视频连线形式开工。

仅11天后,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同时挂牌,开启科技“大国重器”拔节生长的征程。

一年半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已迁至兴隆湖畔,四川天府新区宇宙线研究中心正式投用,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载体基本建成。

在整个西部(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域,已聚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个、交叉研究平台5个、科教基础设施6个、“中科系”“中核系”国家级科研机构2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

同样的“快马加鞭”也在200多公里外的西部(重庆)科学城上演。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的“头号工程”——金凤实验室今年已揭牌投用,将围绕生命健康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展开研究。

同时开工的超瞬态实验装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这个大科学装置能在精确到“飞秒(1秒的一千万亿分之一)”+“埃(1纳米的十分之一)”的尺度下研究物质瞬息变化,解决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关键技术需求。

集中开工的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如今已建成投用,部署落地了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以及数值计算、中医药大数据、智慧医疗等12个实验室。

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吴群刚说,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创平台、重大项目加速布局,彰显出两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决心和效率。

从共建共享到“一纵一横”,协同创新正走深走实

在当天下午紧张的议程中,《推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实施意见》提交会议审议。新名词瞬间挑动与会者的神经,川渝间又迎来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川渝两地将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大健康、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统筹布局一批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

“合力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吴群刚介绍,这是对标对表天府实验室、重庆金凤实验室,着眼于现实需求、产业应用,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高水平实施的重大创新平台。

共建实验室,是今年两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确定重点抓好的10项重点工作之一。明炬说,三年来,重庆市科技局就和四川省科技厅建立了科技创新专项合作机制。在这个机制下,3年间已经有15项科技合作的协议落地生效。

从上万台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到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研院所联盟,再到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协同创新的内涵在协议落地间得以彰显。

双方科技管理部门已连续三年共同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两地科研工作者联合申报实施重点研发项目60项。明年还将共同筹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从联盟到高能级平台,从项目到国际化活动,吴群刚感慨,“三年来,我们从探索起步到认识加深、协作深化,到现在推进很多实质性的协同协力,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从浅到深,由表及里,合作日益深化、硬核,两家也从合作中相互受益。”明炬用四个“越来越”形容三年间的变化——合作机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有实效;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合作的成效越来越明显。

就在联席会的前一天,二人刚开过视频会,谋划2023年协同创新工作。深化协同创新,“一横一纵”的布局正在酝酿。

这是纵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两条“科技创新大走廊”。两地谋划,一条围绕成渝中线等交通要道,把经济圈中部地区的高新区、企业、园区串点成面,连线成片;另一条在“犬牙交错”的川渝毗邻地区,打造创新协同示范区,凝聚协同创新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