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史晓露

四川是全国生猪第一大省,2019年四川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8.9%,占全球的约5.3%,这意味着全国每11头、全世界每19头中就有1头川猪。

川猪盛名还在于品质和风味。会做川菜的人都知道,“炒回锅肉,还是要用四川本土猪肉更香。”

不过,随着其它省区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四川养猪第一大省的地位正受到挑战。如何振兴川猪产业?

近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川猪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下称:《推进方案》),提出2020年全省出栏生猪6000万头,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出栏6500万头,生猪生产恢复正常。2022年全省生猪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3900亿元以上,区域内猪肉基本自给,实现养猪大省向养猪强省跨越。

立足四川本土猪源优势,四川将力争成为全国最大的特色风味猪生产基地、全国“回锅肉”优质肉品原料供应基地。

为何需要振兴?

从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川猪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生猪种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优良生猪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生产用种90%为外种猪。

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不高,2018年全省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比重约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3个百分点,比国内养猪发达地区低30个百分点。

屠宰加工企业小而散,精深加工水平低。全省屠宰加工企业984家,但年屠宰加工100万头以上的大型企业不足5家,产品精深加工量小,品种单一,无拳头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

此外,产业发展还存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较为薄弱、部分政策落实困难等问题。

具体如何振兴?

《推进方案》明确六项重点工作,包括: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中小养殖户恢复生猪生产、实施川猪种业提升行动、做大做强川猪产业品牌、规范壮大生猪屠宰加工业、加强疫病防控和技术服务。

在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方面,我省将以100个生猪生产基地县为重点,全面开展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到2022年,全省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此外,还将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到2022年培育和引进10亿级(产值)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50亿级(产值)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发展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1000家以上、家庭农场30000家以上。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2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7%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产业发展坚持“抓大不放小”,我省将支持中小养殖户恢复生猪生产。具体来说,我省将探索建设国有控股或参股的种猪仔猪繁育场,为中小养殖户提供平价仔猪。同时,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养殖户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支持有意愿但条件较差的农户,通过土地、投工投劳、产业扶贫周转金等方式入股,共建联建规模养殖场,探索修建共享猪圈,让养殖户获得稳定收益。同时,坚持“以大带小”,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代养寄养模式,带动中小养殖户发展生猪养殖。

在川猪种业提升行动方面,我省将加强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和利用,到2022年,特色风味猪年出栏量达到1000万头,全省建成国家级、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20家,新建区域性种公猪站40个,改扩建生猪扩繁场(基地)60个,努力把四川打造成为国家级生猪种业基地。

在做大做强川猪产业品牌方面,我省将依托内江猪、成华猪等7个地方猪种和川藏黑猪、天府肉猪2个培育品种的资源优势,打造一批“川字号”特色生猪品种品牌,大力发展特色风味猪产业,把四川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特色风味猪生产基地、全国“回锅肉”优质肉品原料供应基地。到2022年,培育知名生猪产品品牌10个以上,打造一批川字号特色生猪省级、市县级区域公共品牌。

在规范壮大生猪屠宰加工业方面,将优化屠宰行业布局,加强对屠宰企业的监管,加强肉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到2022年,全省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生猪肉品冷链物流体系,基本实现“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

在加强疫病防控和技术服务方面,将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实施动物疫病检测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到2022年,各市、县、乡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规模猪场生猪重大疫病得到净化。

为有效推进产业振兴,我省还将在责任落实、财政扶持、用地保障、环保支持、金融支持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强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