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蒙

7月15日,天府新区眉山片区贵平镇升龙村的一片坡间平地里,玉米和大豆间错排列。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钟约奎穿梭其中,仔细查看大豆和玉米长势。

这片坡间平地,半年前还是无人管理的撂荒地。钟约奎介绍,由于多方面原因,这里有近58亩土地无人种植,逐渐撂荒。随着眉山全力落实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措施,这片土地也被“唤醒”——经过平整复耕后于今年3月交由升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代管,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耕地保护和利用事关粮食安全。为了坚决打赢整治撂荒地这场硬仗,眉山正按照“减存量、防增量、提质量”的要求精准施策、扎实推进,探索撂荒地难题的多种“解法”。

找准撂荒原因,试点对症下药

“这片土地在山坡上,涉及村里的50余户村民。”升龙村党支部书记刘宗宇说,村里曾仔细分析过土地撂荒的原因,主要在于小规模耕种经济效益低,“这里是丘陵地带,地块零碎,耕种难度大,效益也不高;地处丘陵之间,水利灌溉条件薄弱,也无法使用农机耕作。”

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加重了这些不利因素。刘宗宇说,以前村民会在这些丘陵间的零碎地块上种一些对水、肥要求不高的粮食作物,“但随着不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这类土地撂荒的情况就日益增多。”

眉山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境内山峦纵横,丘陵起伏,河网密集,丘陵面积在市域面积中占比较高。升龙村的情况颇有典型性。

今年初眉山启动撂荒耕地整治工作,天府新区眉山片区探索试点撂荒地整治长效机制,在贵平镇试行“集体经济+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三结合”模式,解决无人种、效益低、稳面难问题。

作为试点区域,升龙村“首吃螃蟹”——近280亩撂荒耕地经过土壤肥力提升、宜机化改造后,整改为标准化农田;村里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以400元/亩的价格从村民手中将这些地块流转整合到一起,“目前正在引进种粮大户和经营主体,未来希望通过合作经营实现三方受益。”刘宗宇说。

多元化探索,解码“谁来种”

同样是探索解决“谁来种地”,仁寿县慈航镇采取的是购买社会化服务实现“代耕代种”。

去年,眉山市发放种粮大户补贴资金915.65万元,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今年,眉山争取到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1454万元,支持符合条件且在中国农服平台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服务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等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发展。

在此基础上,慈航镇创新工作办法,将社会化服务引入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中。据介绍,该镇对撂荒耕地所涉及的农户进行了意愿摸排。对农户不愿意复耕但同意复种的,经测算成本,以村规民约的方式约定农户每亩缴纳一定的复耕费用,由村集体统一购买社会化服务进行复耕,复耕后交给农户复种;对于农户不愿复耕复种的,同样由村规民约约定农户缴纳一定的费用,村集体统一购买社会化服务进行复耕复种,根据农户意愿和地块情况分类约定收成的归属。

多元化的探索正在眉山全面铺开。根据各地撂荒成因和现状,眉山组织区县、乡镇积极探索“帮耕帮种、流转耕种、兜底复种”等复耕复种模式,比如引导群众组建互助组,统筹劳动力帮耕帮种;对无意愿复耕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转包耕种;对特殊情况形成的撂荒地,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委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复耕复种。截至目前,眉山农户承包撂荒地“唤醒”率已达到99.87%。

引入专家力量,增强内生动力

“大家要特别注意田地中玉米的生长情况。”7月14日,在仁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四川农业大学试验田中,四川农业大学科研助理郭铭召集合作社工作人员和农民,向他们讲解近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田管护的注意事项。

郭铭介绍,仁寿县正重点推广适宜当地的“3∶2”种植模式,即“大豆三行玉米两行套种”。这项技术的原理是充分利用高秆和矮秆作物的合理搭配,扩大行距,增加光照。

“这技术实际操作起来并不简单。”郭铭说,在种植的时候,需要“缩株保密”,严格控制株距和行距,才能确保大豆玉米均衡吸收养分。

在这片试验田附近,是仁寿县五谷园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流转了当地近1000亩土地,其中300亩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这一“邻里关系”让合作社受益良多。

“技术人员悉心指导,让我们种田更有信心。”五谷园专业合作社经理李棚说,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人员不仅给予种植技术指导,还设计研发播种施肥、收割机等农机,联系生产厂家定制专用农用机械,提供农技与农机的双重保障。

引入科技力量提高种田效益,近年来眉山各区县与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建成“驻扎在土地边”的多个专家大院,增强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撂荒耕地整治的内生动力。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眉山还出台了多项撂荒耕地整治工作方案以及考评细则。同时,相关财政配套撂荒地整治资金2578万元,重点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开展集中连片复耕。